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刘海明:诺贝尔奖与无欲是金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00:05 红网

  1990年,有科学家给矮牵牛花插入一种催生红色素的基因,希望能够让花朵更鲜艳。意外的是,矮牵牛花瓣变成了白色!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导致基因“沉默”,才得到科学的解释。两位科学家的这一发现,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10月3日新华网)

  新华网这篇报道的标题是:《“沉默”是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解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戈兰•汉松对授予该奖的理由是:“我们为一种基本机制的发现颁奖。这种机制已被全世界的科学家证明是正确的,是给它发个诺贝尔奖的时候了。”

  自然界的某些奇特现象,源于其基因的“沉默”,对科学家而言,基因“沉默”是解开此谜的金钥匙;科学界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对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的发现,没有急于给其颁奖,保持了应有的“沉默”。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谨慎,令人钦佩。假设法尔和梅洛是两位功利心很重的科学家,在发现RNA干扰机制之后的漫长的八年岁月里,他们还肯于安心从事科研吗?对于今天的荣誉和奖金,会不会像范进中举那样疯癫?

  如果说“‘沉默’是金”是大自然的奥妙之一的话,我在想,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而言,“‘无欲’是金”,当是一个不错的座右铭。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许多科学研究成果,正是无意之作,而非有意之作。中国的科学家和学者,更应懂得并遵循这个道理。问鼎诺贝尔奖,不该是直接的目的,等到有货真价实的成果得到举世公认之时,获奖不获奖,已经不是特别大的事情。请相信,诺贝尔奖如果一如既往地坚持公正、无偏见的评选原则,怎么可能无视一项真正有重大发现价值的科学成果呢?

  说这番话,是一点感触的。国庆期间,到

都江堰的同学家作客。和同学的父亲交谈,让我非常惊讶。一个农民出身的老人,家里摆放的是世界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逻辑学名著,老先生没事的时候,在家里坐着阅读这些著作。这还不算,将近70岁的他,还写起了论文,从对政治制度的思考,探讨起人类行为的问题。他的论文中,涉及了大量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的内容。他给《经济研究》投稿,虽然未被采用,但我还是被老人的这种研究精神所打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拿着国家的科研经费从事研究,为名誉和职称、利益所研究。一个农民,他的兴趣,纯粹是爱好使之然,没有世俗的功利可言。为人处世,无欲则刚;科学研究,何尝不需要无欲则刚的精神?数年前,笔者采访河南卫辉农民王永宽研究汉字30余年,成果可观,虽然不为内地高校所接纳,一些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他参加,证明“学在民间”不是一句空话。

  古代的许多大儒,在衣食无忧之后,潜心从事学术研究,这种学术研究的“无欲”精神,能说不是金子吗?现在,农民从事学术研究,其私欲何在?不过是为了兴趣而已。假如我们的专职科学家、专家学者,也能少点对名利的追逐,不动辄哭穷,不攀比他人,少喊问鼎诺贝尔奖的口号,不同样是一件喜事吗?

  除了纯粹的竞技比赛,其他行业,不妨多点“无欲是金”的精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