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秋风:科学的迷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权利经济学·秋风专栏·

  科学的迷信

  最近出了一件新鲜事,若干人士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据说已有上万人联署,其中不乏中医师。正好这个时候,诺贝尔奖各个奖项陆续公布,其中自然科学奖项几乎全部
被美国人拿走,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度发作。这两个看起来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事情,其实有一种内在的关联。

  那些发起废除中医运动的人士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清晰、确定而无可怀疑的标准,并坚信自己有权依据这一标准对于何为科学、何为不科学作出判断。他们的标准就是“科学”。他们据此判断,西医才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而且,他们坚信,假如一个东西是科学,那就必须用它取代非科学的东西。只有科学地生活,才有可能得到美好的生活。为了得到美好的生活,一个理性的人必然放弃中医。为了让民众幸福,十分有必要使用国家权力取消非科学的医疗方式,推行科学的医疗方式。

  不光是主张废除中医者有这样的想法,现代以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部分人士,也普遍地坚持这样一整套以科学为唯一标准的思考问题的理路。

  科学崇拜

  17、18世纪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身在其中的职业科学家对于科学的限度还是有所认知的,甚至越是研究他们越是认识到自己、人类的无知,而转向非科学的方向。但那些对科学一知半解的哲学家、文人,尤其是刚刚读过一点点哲学、了解一点点科学常识的文学青年,却大惊小怪地开始了一场把科学变成偶像崇拜的事业。

  这是一场很热闹的事业。这些文人对着科学大发诗情。1699年,巴黎科学院“终身秘书”韦特内勒断言,由笛卡尔几何学所带来的“几何精神”能够改善政治、道德、文学批评甚至演讲方面的工作。这些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他们坚称,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且只能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且只能用科学方法来解决。

  由此形成了思想史家所称的“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哈耶克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对这种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研究,若干论文汇集为《科学的反革命》一书。哈耶克说,这种唯科学主义并不是“客观探索的一般精神”,而是“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它是一种“带有严重偏见的立场,它对自己的题目不加思考,便宣布自己知道研究它的最恰当的方式”。非常有趣的是,坚持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几乎都不是显著地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他们对科学所表现出的顽固偏见,与他们对别的题目一样多。”

  简单说来,唯科学主义就是相信科学万能。美国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说,据此,科学其实就成了一种神话。他说,神话就是过去的科学,而科学就是现代的神话。那些唯科学主义者主张科学应当在人类事务中享有一种特殊地位。美国神学家R.G. Owen更进一步说,这种要求把科学提升到偶像的地位,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崇拜”(scientolatry),科学被看成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

  这一唯科学主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文明史,尤其是在中国。

  近代以至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赞美最为慷慨。从国人认真学习西方开始,唯科学主义观念就传入中国,并被放大,最初发动者当数严复,推而广之者则是新文化运动。

  胡适先生在1923年的一篇文章《科学与人生观序》中这样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青年人普遍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第一特色便是科学,正是科学改变了人的观念,进而改变了社会,塑造了一种理性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那么,中国要现代化,当然需要复制这种科学精神,引入科学方法。

  而由此立刻又引入另一项使命,就像在西方一样:用科学方法检验旧文化,经典、传统、信仰、习俗等等都要被放在理性的法庭上,按照科学的标准予以审判。全盘反传统是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的,科学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实体被引进而取代旧的文化价值。

  唯科学主义由此逐渐成为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根支柱。一如美国学者郭颖颐在其《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所总结的,在受过现代教育的国人眼里,科学既是一种普适的、永远不会出错的方法,又是批判传统的有力武器,更是一种神话体系。

  科学方法的滥用

  但是,唯科学主义很可能是现代很多灾难的根源。费耶阿本德一篇演讲的题目发人深省:《如何捍卫社会免遭科学的侵害》,他指出,“人类的生活被很多意识形态所指引,(科学的)真理只是其中之一,自由和精神独立是另外一些。”人类的生活有很多领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方法、机制。科学方法仅适用于知识领域,而唯科学主义者所说的那种科学——基本上就是自然科学——在知识领域中也只是一部分而已。科学不是世界的全部。

  因此,科学的使用方法是极其有限的。费耶阿本德说,在涉及到公共事务的时候,科学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最终的决策权应当留给民主选举产生的治理机构。同样,你不能要求商人用科学方法配置资源。

  假如迷信科学,让所谓的科学方法侵入这些非科学领域,只能带来混乱或灾难。全盘的计划经济就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物。哈耶克说,计划经济不过是把工程学原理应用于社会,有时候,一些政府和经济专家以为自己能够找到实现增长的“最优技术方案”,但其实得到的只是“有计划的混乱”。

  人们现在也希望用“科学方法”来考核官员。如最早便使用GDP再加上财政收入指标来考核其下级官员。但这种考核方法造成了严重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推动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代价。这种情况下,各方没有注重完善民众对地方官员的约束,而是求助于“科学”。人们要求修订原来的考核指标,增加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权重,使之更加“科学”。人们觉得,这样一来,就可以科学地评估官员政绩,从而科学地奖惩官员了。这就是唯科学主义:人们不假思索地用科学方法来解决根本跟科学不沾边的事情,还自以为找到了唯一正确的方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