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秋风:家长能否走出教育负担的囚徒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8:50 南方新闻网

  中国观察之秋风专栏

  孩子上学父母累,不仅操心,更得花钱。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一年的时间里,有正在上学或上幼儿园子女的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总费用平均为3522.1元,约占全家年收入的30.2%。

  平均数通常掩盖着巨大的群体差异。比如,上述全年收入数据比较接近于农村的情形,城市家庭显然不止一万多元。在农村,农民的家庭教育高投入,通常带有迫不得已的性质,尽管农村穷,但政府的教育投入却大大少于在城市的投入,本来就相对贫穷的农民不得不自己凑钱办教育。

  当然,城市人口也抱怨孩子教育太花钱,但除了贫困人口,大多数城市父母在孩子基础教育阶段所花的钱,带有奢侈的性质,不是非花不可的钱。相信心力交瘁的父母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在城市,一般正常上学不需要花多少钱。相反,就像新闻报道所说,家长花钱的大头,是择校费、赞助费,一次就得几万元;还有上奥数班、语文思维训练班、剑桥阶梯之类的英语班,各种各样的音乐班——为了考级而不全是为了培养业余爱好:城市中产及小资阶层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其实主要花在这方面了,一年下来恐怕得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从理论上说,这些钱不是必须投入。不花这些钱,孩子仍然可以正常地到公立学校上学。但在当下城市父母的意识中,这些钱似乎也成了必须的了,不过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的必须:要想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就必须花这些钱。

  把这归罪于教育产业化,有一定道理。假如学校都是坐怀不乱的圣贤,那当然好。可惜,学校不大可能是圣贤,而父母们哭着喊着给人家送钱,学校当然笑纳。几万元几万元地送出去,父母们会大声向邻居、向社会抱怨教育负担沉重。但转过脸来回到家里,全家人却相当兴奋自豪,因为,自己家的孩子离清华北大又近了一步。

  看起来很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揭示了当下教育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事实:对于家长的沉重负担,高度商业化的学校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家长们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每位进取心太强、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到了上学的时候挖空心思找门路的家长,都要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父母们聚集在一起,人人都会义愤填膺地控诉目前的教育制度,也会心疼自己的孩子书包太重,上各种班太累,并大方地表示,政府应当限制各种班,应当取消择校。但每个人都只是想别人的孩子不去上这些班,只让我的孩子上,让我的孩子考入最好的学校。每位家长都只考虑那种让别人牺牲而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策略,结果所有人都投入到一场花钱竞赛中。

  最好的结果肯定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锦标赛。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心目中的好工作岗位是既定的,同样,好大学、好高中、好初中的录取名额,也基本上是既定的。不管小学生是否上各种各样的班,最终能上好初中的人数是既定的。假如父母的额外投入要产生效果,其前提必须是,有一部分父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让孩子上各种各样有助于升学的班,且初中以这些额外的课程作为录取的主要考核内容。父母之间的投入竞争,并不会增加总的机会,不过是在内部重新配置了一番而已。假如所有或者绝大多数父母都让孩子上这些班,则父母的投入就没有任何效益可言——不管怎样,最大或者唯一的得益者是那些举办各种班的学校。而现在大体上就是这种情形。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鼓吹增加教育投入,因为这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过,这个结论未必普适。中国人热爱教育,其教育投入相对于其收入水平大概是世界上比较高的。但其中很多投入,尤其是城市家长的投入,并没有多少正面的教育与文化价值。相反,这些投入只不过培育出一个畸形的围绕着考试的产业链,让孩子反而没有精力再接受真正健全的文化与人格教育。更进一步,这种投入竞争,会挤压那些本来颇有天赋但家长缺钱的孩子。

  家长们能否走出这个囚徒困境?很困难。囚徒困境之所以被经济学家热烈讨论,就是因为,假如每个人都以个人收益最大化为唯一指针,则根本无从找到出路,而今天,几乎每个中国人就是不教自会的典型“经济人”。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花了钱就占了教育机会方面的便宜,学校则因为占了家长的便宜而暗喜。教育部门可以改革,但家长们所塑造的社会环境,及其诱发出来的学校的商业精神,足以让任何改革半途而废。家长现在和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循环回路,双方互相激励,向着教育商业化的末路狂奔。

  (作者系知名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