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余丰慧:银行改革岂能都盯着国家腰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9:25 新华网

  余丰慧

  中央将给光大银行注资200亿元人民币的消息不仅在中国内地引起波澜,而且对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0165.HK)也带来很大影响,10月18日,光大控股急升18.11%。《财经时报》所获的有价值的消息是,提出注资申请的,并非中国的监管部门,而是光大银自身,其目的是消化历史包袱(10月22日《财经时报》)。

  看到光大银行高层道出政府注资光大银行的消息后,笔者一惊。现在四家国有银行的改革改制尚未彻底完成,政府是否继续注资尚没有最后下定决心,怎么又来了过去标榜经营得非常好,曾经是股份制银行领头羊,是国有银行学习榜样的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也要求政府注资呢?

  细细分析光大银行的理由,感到并不十分充足。光大银行董事兼副行长姜波表示,政府注资将主要用于解决光大银行1999年接管原中国投资银行时形成的历史包袱。当年,国家

开发银行将原中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原中国投资银行29个分支行的137家同城营业网点按照账面原值转让给光大银行。投资银行当时不良贷款近300亿元,其不良贷款率高达69.4%,一下就把光大银行的
不良资产
率从14%升到了36.8%。这个理由站在光大银行自身考虑,看似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站在一个更高角度看问题,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光大银行接受投资银行一事,银行业内人士都曾有耳闻。当时,从国家考虑,因为光大银行经营比较好,业务领域放得比较宽,有能力接受和消化这个“包袱”。从光大银行考虑也是为了一举增加光大银行在全国的机构网点。时隔七年后,为了获得政府注资,重翻历史“旧账”是否合适,值得商榷。如果说依靠翻历史“旧账”为手段,获得政府注资,那么,何止光大银行一家呢?其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都能够找出类似理由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注资。

  在政府注资上,类似光大银行的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决不能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攀比。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就成立和恢复了。成立之初,按照国家限定的业务领域,支持本领域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政策性银行性质(那时叫四大专业银行)。成立之初,就不是商业银行,而是承担着政府支持经济的部分职能。把一个国有的、本来就不是商业银行的专业银行改造为商业银行,进而进行改制上市,历史上形成的包袱,政府理应给予解决。而类似光大银行的股份制银行1992年才成立,成立之初就是商业银行模式,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并且才成立几年时间,就要求政府注资,根本说不过去。

  当前,政府给国有银行注资,社会议论和反响已经很大,一些不满情绪较为强烈。如果再给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注资的口子,一方面必然引起社会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其他金融机构必然一哄而起要求政府注资。曾有传闻,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曾提出政府注资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有比政府注资银行改制更加需要政府出资的地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重点在于解决一些不和谐因素,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体地说,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好教育、住房、就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等等,都是十分迫切的事情。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巨额资金。

  国家财政包括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由过去重点投入具体经济发展领域转变为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领域,就必须克服把大量资金注入到银行改制和弥补行业亏损等非常具体的单个企业上。我国的财政收入虽然达到3万多亿元并将突破4万亿元,但是,距离满足全民低保、医保、义务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等资金需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支持“三农”资金缺口还非常大。当前,政府要把资金用到涉及民生问题的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用巨额资金来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和注资,决不能惯养这个“毛病”,必须彻底断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经营好了是自己的政绩,得到高薪,而出现困难了却向国家伸手和依赖国家的想法。解决经营困难和资本金不足问题,是企业自己内部的事情。国家若插手,一方面必然减少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有破坏市场经济公正、公平原则的嫌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