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官员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还不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9:48 新京报 | |||||||||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10月21日透露,单位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将轮流乘公交车上下班。报道提到,交委副主任原来坐专车20分钟的路,坐公交花了1小时5分钟。其感叹,“说实话,老百姓坐公交车上下班,真的是不容易。”严格来说,这不应该成为新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交委副主任级别的官员,本来就没有资格享受专车上下班的待遇。退一步说,作为掌管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权力部门,交委会官员理应经常化地深入到公交运营中去,了解真实情况,倾听乘客意见。在政府号召市民乘坐公交、缓解城市拥堵的背景下,交委会官员更
据报道,重庆市交委会此举的源起,是10月1日发生在该市的公交车坠桥特大事故。倘若没有那次事故引起的震动,交委会的官员们也许大多仍是天天舒舒服服坐专车上下班的。生活中,有多少官员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这个数字也许不会太大。因为公交的管理者尚且如此,其他部门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一个星期前,《人民日报》刊登了重庆市委书记的一次谈话,他说,“我们常讲‘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必须把为纳税人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来强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来遵循,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提高,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来培养。”而乘公交车上下班,正是需要官员培养起的“日常习惯”。 管理民生首先要深入民生,了解民生。一个城市,市长及其他官员都应该经常走进公众中去,这种“走进”不是带着大队人马和电视记者的那种,而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和角色去参与,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去发现,去感受。只有这样,官员才更容易从旁观者变成当事者,真正感到民众生活的不易。 官员不仅要坐上公交,勇敢“走下去”,也应搭建公共论坛,主动聆听民意,让公众的声音“传上来”。公交问题在重庆牵涉数以百万人的利益,可以看到,即使交委会所有官员天天坐公交了解情况,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也不可能是全部,而且副处以上干部轮流乘公交能否长期持续下去也是个未知数。更何况重庆的公交车坠桥事故,暴露的是该市公交秩序混乱和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答案显然不是官员去坐坐公交就能拿出来的,它需要政府搭建公共平台,聆听市民的声音。 可以看到,不仅是重庆,许多城市在关于民生的事务上,政府都没能建立很好的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官员作为执行者,他们执行的是广大民众的想法。这些想法的表达,需要城市有公共论坛;如何建立起城市公共论坛,拓展公共表达空间?香港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香港有一个著名的城市论坛(City Forum),它于1980年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推出,其实质是一个现场直播时事辩论会,每周日,都会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的大型凉亭中(也换过其他地方)举行户外直播节目,风雨不改。参加该节目的有专业人士、立法会议员及政府高官等,他们在台上即席讨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并让作为现场观众的市民发表意见。该节目为使学生加强对时事的认识和关心,每集亦会邀请不同院校的学生到场发表意见以加强互动。 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而城市论坛正是拓展渠道的一个成功范例。政府理应搭建公共平台,聆听公众的声音,让诸如治安、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都能够得以辩论、交流,这对于城市的和谐善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