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我们之间只差一个拥抱的距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0:02 红网 | |||||||||
10月29日《新京报》消息:近日,几名年轻人在王府井步行街高举写着“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的纸牌,微笑着与主动上前的陌生人拥抱。据了解,他们是从红网论坛看到长沙“抱抱团”的公益活动后,通过联系,自发来到街头与陌生人拥抱。但是首次活动1个小时左右,“北京抱抱团”拥抱活动成员被警方带到派出所教育。 张小娴有一本叫《拥抱》的小册子,里面说:她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
我们斥责社会淡漠,不肯接受社会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现实语境,说人心不古说世风日下。但我们偏偏忘记了:从人类开始拉开“社会分工”的帷幕开始,生产专业化必然会将每个群体性问题分解为独立性问题,我们需要动用情感关系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少、我们需要专业化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庞杂——换句话说,我们原来需要请朋友、请邻居帮忙的事情,渐次被家政等专业服务所消弭。这不可怕,也不值得忧虑——只要我们在此之外再辟出一个情感交际的新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抱抱团”的拥抱活动怕不是需要被教育的,倒是“不解风情”的警方让我们看到传统游戏规则对这个现实命题的无情解构。几年前,一个名叫曼恩的澳大利亚人在悉尼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免费拥抱”的活动,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曼恩说,这是让大家笑容绽开的一种方式,“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从旁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没过多久,来自美国、葡萄牙等国家的人们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显然是一种后现代理论的温暖实践——一种将本质表象化的过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像美国超人把内裤穿在外面一样——尽管“表情夸张”,但也只有放大的戏剧效果才能唤醒我们现世层面对“拥抱”的麻木和无力感。 之前我看过一本杂志的娱乐号,策划了“世界问候日”特别体验——《你好,能给我一个拥抱吗?》。据说,经历的很多都市人最后泪流满面。其实,拥抱和微笑一样,都是可以传染的,尽管我们一样小心翼翼、尽管城市依然匆匆忙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