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单士兵:新红顶商人搅乱中国房产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1:11 新华网

  经济理性告诉我们,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对市场主体是不应该进行种种不同脸谱化划分的。然而,在现实的语境下,今天的房地产商形象,却俨然与“自私”、“丑陋”、“贪婪”、“无良”这样的语词捆绑在一起。这究竟是为什么?

  现在,有这样的一则新闻,为我们提供了求解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对上海地产商探查,记者发现,他们其中有60%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他们的身份在政府官
员与地产商人之间模糊摇摆,他们的企业与国资有着深厚的渊源。原来,是深厚的政府背景和丰富的政府资源,让房地产商呼风唤雨,岿然坚挺。(《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日)

  当

房地产市场成为权力驰骋的牧场,在强大的利益诱因下,市场主体又怎么可能不会步入权力寻租的泥沼?毕竟,纯粹的市场不应有奸商,房地产商的脸谱之所以被异化,根源就在于其寻租者的属性。

  这其实是红顶商人的共性。不论是旧时代的胡雪岩与乔致庸,还是近年来那些“左手握右手,国有变私有”的新红顶商人,特别是存在于煤矿产业中的“官商勾结”的现象,都为我们展示了红顶商人是如何于“灰色地带”长袖善舞,凭借权力寻租大发不义之财的。

  上海地产商60%是披着市场化的红顶商人,这应该是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缩影。报道称,上海地产界的红顶商人,利用其特殊身份,轻易地控制房地产市场产业链前端———拿地环节。他们只花费低廉成本,就占据寸土寸金的地块。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他们“市场化外衣”下,是一双双强大的权力之手,在任意地调拨着市场资源,无端地干预着市场的公平竞争,恣肆狂傲地哄抬

房价,大量制造着无奈的望房兴叹者与不堪重负的“房奴”。

  为什么一次次针对房地产市场的

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地?“地产商60%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应该是答案之一。针对房地产市场频繁的行政调控,之所以看似重拳,最终却一次次如同打在棉花上,软而无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从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定到发布,调控措施由宏观到微观的推进落实,都绕不过红顶商人的权力之手。于是,经过一道道中间环节后,那些调控措施已经扭曲变形,让房地产市场偏离健康公平的市场轨道,越行越远,蜕变成“不道德的经济”,催生着大量无良地产商。

  日前,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周榕痛斥房产商数宗罪,他认为,目前的房地产发展商存在“与人民为敌”、“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罪状,将“最终自绝于人民”。尽管也有诸如潘石屹这样的房地产大佬对此进行辩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怎样辩解,都掩盖不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无序与失范,都不能为房地产商赢得良好道德形象。这一切,从“地产商60%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这一点上,就可以获得最大佐证。

  恰恰又正因为“地产商60%是披着市场化外衣的红顶商人”这样的事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房地产商“最终自绝于人民”的明晰昭示。这样的推断,不仅来自既往的红顶商人走向消亡的宿命,其更大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主体不能兼有“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房地商依托红顶商人的身份干预市场,本身极大地背离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而种种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最终也只能让这些房地产商因为对法律边界的逾越,把自己送进深牢大狱。

  也就是说,对房地产商来说,他们的红顶,并不是他们永远的通行证与护身符,从本质上讲,反而是他们的桎梏。极度自利失德失范的房地产商,最终钻进的是自己编织的死亡之网。而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做的,就是加紧通过对相关制度设计的调整与完善,来解决诸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税收与信贷政策中还存在的深层次病症,来达到加大这张网的紧缩力度的功效。(单士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