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揭露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2:17 南方报业网 | |||||||||
文学死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想,可以让我们重估文学在今天的价值。关于文学有太多的伪问题,而“文学死了”是一个值得我们面对的真问题。对作家而言,如果文学死了,你将如何写作?对大众来说,如果文学死了,是否意味着一种观念的解放? 中国当代文学确实死了,任何对当代文学体制有所了解的人会得出这个结论:
一、文学理论死了! 文学理论人士都在叫喊“文学理论危机”。知名文学理论教授纷纷转行,很多人转向了文化、图像、媒介、思想史的研究。人们惊叹文学研究人员流失,文学理论教学举步维艰。其实早在2004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孟繁华研究员就说文学理论死了,他认为传统的文学理论无法在新时代生存。 二、文学批评死了! 文学批评的“造假”与“甜蜜”,文学圈内人所共知。文学批评臣服于商业利益,批评变成了炒作,商业早已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本质。作家对文学批评更懒得理睬,认为隔靴搔痒,自说自话。批评家自己也牢骚满腹,抱怨批评劳动不受尊重。批评家谢有顺认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表扬信”铺天盖地,“和稀泥”者比比皆是。他总结过,“文学批评更像是文学族类里的贱民”。 三、文学史死了! 近二十年来,文学史家们开始对文学界不断涌出的“运动”“圈子”“口号”有了热情,这种“准政治法则”使文学史家们漠视文本,作家、诗人们也热衷生产观念,文学史沦为“文学观念运动史”,文本沦为图解观念的奴隶。此外,产生于大众中的一切新的文本样式,皆被斥为庸俗文学,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永不可能进入文学史。文学史,成了一部分人、一部分意识的文学史。 四、文学研究机构死了! 文学研究机构的考评大搞形式主义,把发表文学论文数量、是否核心刊物等作为指标。研究人员花钱发表论文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所有的文学研究完全服从基金意志的要求,能研究什么、不能研究什么,早有明确规定。这种划地为牢的文学研究机制,使近几十年的中国文学研究只能靠借鉴与抄袭西方文论度日。 五、文学学术刊物死了! 文学学术刊物只要花钱就可发表论文,你可以平庸到极致,但不能有任何鲜明的观点。如不符合它们荒谬绝伦的审稿要求,即使一字千金,你也无法发表。特别是一些国家级核心刊物,除了编委与少数名家外,发表论文一律收费,每篇最低2万元。而且大学也出台相应规定,发表可受到奖励,多则6万元,发一篇可赚4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千元。我们必须清楚,他们花的是教育的钱与纳税人的钱!国家核心刊物的编辑们富得流油。 六、文学教授与研究者死了! 文学教授、研究者们都在“跑硕士点”、“跑博士点”、“报项目”,根本无心教学与研究。关键时刻,拼凑抄袭内容苍白、空洞的著作,使粗制滥造的文学研究著作风行天下,基本上全是翻样的“文学学术泡沫”。还有一些文学教授组织弟子每人几章编写书籍、教材,毫无羞耻感地算在自己名下。 七、文学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死了! 文学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们,都沦为教授们的义务打工仔,为教授跑腿、干活、编书、赚钱,而自己既无利也无名,敢怒不敢言。大量时间被耗在了学业外,编书、写论文东拼西凑在所难免,因有导师兜底撑腰,抄出笑话也无关痛痒。 八、文学教材死了! 各种文学教材汗牛充栋,虽然所编内容不同,但都透出一股腐朽之气。当今有点名气的大学,差不多都有自编的各类文学教材。与过去统一编写、千部一腔状况相反,现在又都成了个人化或小圈子化的编写。不同教材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甚至相去甚远。教材的粗制滥造,使换校考研的学生有时无所适从,甚至要从头学过。 九、文学报刊死了! 文学报纸、刊物都在垂死线上挣扎,反正没人看了,也不存在了市场竞争与信誉问题,发“关系稿”、“收费稿”成为行业惯例。每年文学报、刊浪费国家大量纸张,为了满足一小群人自慰般的意淫。 十、出版社文学编辑死了! 很多出版社文学编辑,转向了做教材、童书、生活、娱乐书。大量的文学编辑靠卖书号度日,从文学爱好者手中抠出他们的血汗钱。因为出版社定下了他们不能不完成的利润指标,文学编辑们成了文学坚定的背叛者。或者将一些劣质文学,通过大肆炒作,混淆文学视听。真真能帮助大家了解生活真相的文学书,他们不能做、也不敢做。 十一、作家协会死了! 十二、作家死了! 作家的创作欲,今天,只随着市场行情波动。他们把文学看作应市的蔬菜,都想赶个早市,都想取得文学小贩与买菜婆的欢心。为此,他们倒是用尽了心机。 十三、文学读者死了! 严肃的文学读者正在绝迹,偷窥、猎奇成了他们搜寻文学书籍的主要动力。他们正在成为盛放文学这具庞然大尸最好、最结实的棺材。 十四、文学奖死了! 文学死了!我说的文学,不过是那件皇帝的新装。我相信,参与到今天文学机制中的每个人,都曾经心怀对文学的梦想。然而,因为这个梦想,却与文学成为相互谋杀的一对凶手。我们为何还要继续假借文学的名义,苟延残喘在这样的机制下?我们为何要把我们的文本,称之为文学? 文学这具尸体,现在已被运进了停尸房,我们目前还不能把它开膛破肚,查明死因。原因很简单,还缺少一个人出来签字。 无论它是怎么死的,像一位网友说的,我们还是为它一起默哀吧…… 叶匡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