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全方位合作关乎中非人民福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10:48 新京报 | |||||||||
48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参加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的首脑峰会。11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见各国元首时提出8项援非措施,内容涉及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这个目标是美好的,它的实现取决于中非双方在三个层面的努力与合作。 首先,要努力推动对现有国际政治秩序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更加尊重发展中国家和提
事实上,历史上的不结盟运动,南南合作已经为改善国际政治秩序,创造了实践可能性和舆论基础。但是,这些合作尚未实现国际政治秩序的改善,冷战结束后,权力的再次分化和集中使得这种改善更为迫切。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政治秩序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对这段艰难的历史感同身受,也仍然身处发展中国家行列。因此,中国仍然会将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三大关系之一。中非合作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非之间都有义务和责任彼此帮助。 其次,强化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身份认同,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利。中非同处发展中国家阵营。在这个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化焦虑。一方面,我们渴望通过实现现代化,来进入全球的话语群体,引导发展潮流;另一方面,我们又为现代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环境、疾病、贫富差距等问题而充满担忧。 而经济身份认同比政治身份认同更为困难。政治身份认同可以通过血缘、种族、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来完成,但是,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身份认同,则不仅要通过发展阶段,还要通过在全球的经济角色来扮演。在这个方面,中非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态度就成为了关键。中国的经济获得发展,GDP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仍有许多不发达领域。即便如此,中国还是体现了中国和非洲在经济身份认同上的互相扶持。 再次,发展中非之间的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合作,探索国际公共领域合作的典型模式。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前,《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就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模式,它除了传统政治、经济领域,更加重视社会和文化的建设,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医疗卫生、新闻合作、行政合作、减灾防灾和人道主义援助等。 中非全方位合作能否建立,不但关系到中非人民的福祉,更关系到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能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发展中国家能否独立跳出现代化陷阱和全球化边缘,平等互利的新型合作模式,能否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里,获得利益和捍卫权利的基本方法。 中非合作论坛仅仅只是调整和改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开端。现在,48位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已经欢聚北京。至于中非之间的感情今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今后双方领导人尤其是公民之间能够“走动”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的是,未来的中非关系史将会忠实记录此次中非论坛创造的政治共识、经济流动和社会文化合作,但仍然留下空白的成果页,等待我们书写。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