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宾:官员真正的环保觉悟应能够超越利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23 红网 | |||||||||
《中国青年报》一篇“环保调查,市长的觉悟为啥不如群众”的报道引发多篇评论,曹林先生的“环保应诉诸利益一致而非认识一致”是代表性的一篇。“山西厅局官员与群众在环保调查中作出不同判断,实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分歧,而非什么认识和观念上的分歧”,作者的上述分析无疑是客观的、一针见血的;但对于“只有制度安排下实实在在的利益一致才是根本”的结论,笔者却不敢苟同。若按照曹林先生的思路推延下去便是:眼下的制度安排造成了官员与群众利益的严重相悖,而这样的制度(例如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一时半
环保意识,抑或说环保觉悟,是一种与职业、身份无关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觉悟,是一种国家、民族整体意义上的文明表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大抵就会受到这种教育。市长、厅局长环保意识、环保觉悟反而不如群众,的确匪夷所思。官员本应比群众具有更高的环保觉悟,理由很简单:其一,所谓“官员”者,系接受公众委托而打理公共事务之人,浑身上下乃至骨子里都应渗透着“公共”二字,而环境保护是最典型的公共事务。其二,假如说官员代表“公”,群众个人代表“私”,那么官员就负有了倡导环保、教育群众增强环保意识的神圣责任,既然充当教育者,其对环保的认识当然也应高于被教育者。 觉悟一个最大特点是超越利益。曾有报道,某出租车司机拣到了十万元巨款,此时他又偏偏急需给爱人治病的现金,“利益”当然会驱使他将这些钱据为己有。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觉悟”,把钱主动还给了失主。什么叫“觉悟”?它是一种内在的、融化在血液中的东西;觉悟是文明的表现,是对愚昧、野蛮的反叛和超越;觉悟更多属于道德、人格范畴。假如某种体制弊端轻易地就能把一种觉悟、人格冲击得支离破碎,假如利益能够扭曲觉悟和人格,首先应该怀疑的是这样的觉悟、人格是不是真觉悟、真人格。如此看来,包括市长在内的官员其环保觉悟之所以低,之所以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心安理得地干着损害公众环境利益乃至贻害子孙的事情,根子仍在于愚昧、野蛮、狭隘、自私和人格缺陷。 不妨作这样的假设:能把发达国家的官员引进来,看其在我们的现行体制下,对待环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判断和处事态度,其结果一定十分说明问题。倒不是说外国官员的思想境界一定都比咱们的官员高,起码他们从小养成的环保意识会强有力地制约为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的行为。 官员觉悟不如群众现象,何止是环保这一个方面?另一个热点话题即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帖子同样说明问题。“有些干部与别人接触时,不注意礼节,常常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比如大声接听手机,惟恐别人听不到。还有一些本来不值一提的细小事,比如有人在办公楼宇、公共场所如厕后不及时冲水,造成臭味飘散、污染空气。这些事情看似小,实则不然……”难道也是一个利益问题? 曾有人说,一种好的体制可以把人变好,一种坏的体制可以把人变坏,这话很有道理。但就某些觉悟低的官员看,与其说是现行体制弊端使他们的觉悟变低了,倒不如说他们在跨入这个“体制”门槛之时,觉悟、修养水平的起点就惊人地低。某些觉悟、修养水平很低的人为何能轻松地跨越官员队伍乃至高级职位的门槛,也许这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刘以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