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叶檀:企业“时间税”是市场经济的腐蚀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0:54 新京报

  在世行近日公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时,世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表示,企业支付的“时间税”的多少已经取代硬环境指标,成为中国城市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11月13日《上海证券报》)此次评比拔得头筹的杭州市企业平均一年中有8天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排名在最后的城市企业一年要花近3个月的时间与政府部门来往。在进出口通关时间这一项,排名前10%的城市,平均需要5.4天以下,而排名最后10%的城市里面需要20.4天以上。

  所谓“时间税”,就是企业与有关政府部门交往过程中因效率低下无谓浪费的时间。与别的有形税种不同,时间税对于政府与企业而言是双输:企业虚付时间损失效益,在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商场只能坐视项目与订单源源流向其他地区;而对政府而言,并未因此得到更多的税收用于公共财政。行政管制的低效率吞噬了财富的生成可能性,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是为了疗此顽疾。

  “时间税”的成因,一是因为某些政府部门效率不高,也许政府官员并非故犯,他们甚至马不停蹄四处招商引资,却因为市场环境不佳而难以如愿。政府官员们费尽艰辛招商,有时未必能够敌得上市场化企业几个月的谈判之功。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曾举例,一法国汽车总裁上世纪90年代跟中国某地谈设厂的事情,谈了9年没谈成,而在印度谈了9个月谈成了(11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可以设想,即便积9年之功终于谈成,以这样的效率足以证明市场环境不佳、行政效率不高,引资结局同样堪忧。

  对于正在接受市场洗礼的政府部门而言,要放弃计划经济时代对于行政体制的过分依赖并不容易。政府组织架构从计划时代的管制式服务,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主动提供公共服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变过程,目前正在各地推广的“一站式”窗口服务、快速通关等,都是在这方面的努力。

  这些努力固然可贵,但要巩固成果,关键在于这一转变应该成为制度性改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成为个别地区与个别官员主观认知的体现,一旦任期届满就人走政息,或者推倒重来,反而造成市场预期的不稳定。

  另一种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还习惯于用管制经济的思维指点市场江山,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资源调配权。由行政部门推动的审批制度改革遭遇阻力就是例证,一些部门官员大玩技术游戏,或者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或者偷梁换柱,缺乏制衡的结果是行政审批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甚至造成“九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指屠宰市场)”的极端低效现象。

  当然,更可怕的情形是少数政府官员主动设租,表面上是为了提高企业标准,实际上是寻求更高的租金。

  这主要表现在滥用行政权力,插手具体微观市场,设立种种经营指标,使企业动辄得咎,逼迫企业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与政府官员周旋,并因此陷入权钱交易的灰色旋涡。

  “时间税”是市场经济和行政能力的双料腐蚀剂。

  世行此次“中国城市

竞争力排行榜”是用新名词提出了一个老问题,在市场经济土壤改良的关键之处,一些地区仍未有根本性改观。这些地区想要取得经济发展的进步,比引资更重要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加管制透明度。一言以蔽之,减少企业“时间税”。

  □叶檀(上海媒体从业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