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周稀银:贫困生哭穷才得助学金背后的荒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08:46 东方网

  10月27日,西南林学院计科系举行了一场公开演讲会。演讲者伤心哽咽,声音低沉,有时甚至情绪激动得无法说下去;台下听者泪眼模糊,不时发出抽泣之声。上台演讲的29名学生都是申请助学金的贫困生,学校依据其自述贫困程度,结合同学们投票,决定助学金最终资助给谁。这是该学院为解决“假冒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欠交学费问题推出的一项新举措(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说是公开演讲,实则就是比谁会“哭穷”。悲伤过度者少泪水,真正贫困者不一定善表达。如果比谁哭诉得伤心就能说明贫困之极,那这不应该是作为“申助”科目,而应归入表演系序列。若是在手帕上撒一点胡椒粉,岂不可让眼泪如断线珍珠?

  助学金要打假,学校做得对,但假在何处,不妨在自身多找原因。不走群众路线,只由系主任内定,或者象征性地公示一下,时间之短、范围之小、内定因素之多,又怎能保证不出现老师舞弊、学生冒牌产生的“伪劣产品”?

  学校开展“哭穷”比赛,以此让贫困生自证清白,这实在是残忍之举。贫困生更懂得自尊,他们应有“保存”贫穷而同时受助的权利。当我们的学校一方面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不甘贫困,却又从另一方面让他充分地“哭穷”(否则难得助学金),这岂不是一种误导?试问:如果没有勇气走上台的贫困生,你就不给予助学金吗?或者能够走上去打动台下人的就一定应该得到助学金吗?

  尽管学校也有学生打分的环节,但这是建立在其先“哭穷”的前提下,如果你不“哭穷”就不能自证贫穷。这看似是治假的高招,实则是以牺牲贫困生尊严换来的所谓公正,是一种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极端行为。这绝不仅仅是台上几分钟的一哭了断,还有“哭穷”之后的阴影笼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贫困生,更不是所有贫困生都能勇敢面对周围夹击的。因惧怕受到夹击而主动放弃“哭穷”者有之;因后悔“哭穷”而戴上心灵枷锁者也不乏其人吧!

  助学金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如此倡导“哭穷”,实则也是另类歧视,更折射出学校的无能和无为。鉴别谁是贫困生,谁有条件获得助学金,只要多走“群众路线”,让学生做主,并打破“终身制”,及时调整受助对象,促使助学金达到因人而助、因时而助,才可能趋于公平合理。更重要的是,比较资金扶助,精神抚慰则更为重要,一旦助学金要以敢于“哭穷”、善于“哭穷”的方式才能获得,那这不是在制造精神灾难吗?


作者:周稀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