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李劭强:强制捐修袁世凯旧居的看点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0:11 红网

  11月6日,河南项城政府宣称,要投资6500万元对袁世凯旧居进行维修保护,为此,市里动员各单位职工捐款。记者从当地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普通工作人员要求捐100元,副科级200元,正科级500元,副处级1000元。……袁氏后人也被政府要求捐款,如果不捐,以后回来不接待。(11月21日北京晨报)

  初看这条新闻,最为关注的是“袁世凯”旧居。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剑桥中
华民国史》等书目,知道“没有一个晚清官吏能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比袁世凯取得更多的改革成就。”了解袁世凯并非完全漆黑一团。但是,在窃国行为发生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一己之私欲的袁世凯,已经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对于这样一个负面形象明显的历史人物,强制人民为其捐修旧居,也就难免引起争议。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带有特殊性的修缮对象并不是新闻的真正看点。如果把袁世凯旧居换成是某个英雄的故所,项城政府强制捐修的做法依然不会具有合理性,其本身存在的“名人”发展依赖和权力侵害私益的行为,并不会因为目标的更纯粹而有些不同。所以,在面对“强制捐修袁氏旧居”的新闻时,我们思考的重点不该是袁世凯的旧居是否需要重修,而在于以何种规模、何种方式予以重修。

  首先,看“名人”发展的依赖。或是出于对知名度就是影响力的认同,依赖名人发展经济成为了某些地方发展的“不二法门”。活着的名人要宣传,逝去的名人要鼓吹;正面的名人要高调,反面的名人也要珍惜。于是,去历史中找名人,到现实中寻名人,然后大张旗鼓地包装营销,也就成为了一种现象。但是,透过这层喧闹的名人促销热,我们必须询问一句,这样的策略是否合适,如果出了差错谁来为它买单呢?太多的现实告诉我们,名人热只是地方的自我炒作而已。

  其次,看权力对私益的侵害。所谓捐款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完全自愿。如果背离了这个前提,所谓的捐款就难免会成为一种强制或摊派。而在强调法治与文明的现代社会,个人的合法财产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没有自愿为前提,政府和集体就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公民的权益进行剥夺和转移。即使,其目的是崇高的;即使,其用意在于发展经济惠及百姓。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底线,在公权与私权的对话中,公权对私权保持必要的敬畏,是保证公权纯洁的有效途径。

  袁世凯的旧居是否需要重修并不是一个问题。毕竟,任何形象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花6500万重修,强制百姓捐款重修,就显得有些非理性了。一来,这样的“名人”发展依赖是否投资过大,是否经历了严格的论证?二来,强制捐款本身就是一个为人诟病的举动,其目的再高尚也难掩不合法的本质。所以,“强制捐修袁氏旧居”还是悠着点好。

稿源:红网 作者:李劭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