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曹林:一票否决就业率作假高校的集权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02:07 江南时报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全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明年起,教育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见11月22日新华社消息)。

  以前教育部把高校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硬性挂钩时,总逃不脱“如此挂钩会驱使就业率造假”的舆论拷问,实际上许多高校也正是这么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注水的就业率糊弄教育部门的审查。此次教育部门在将招生与就业挂钩时特别强调“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一票否决”,对造假进行先在的制度约束,以“一票否决”保障“坚决调减”的制度精准,似乎以连环的制度配套保障了挂钩的可靠性——高校如果就业率造假就会被“一票否决”,不造假而就业率上不去的话,招生就会被“坚决调减”;不想“一票否决”或“坚决调减”的话,就只有老老实实帮助学生就业了。

  “一票否决”与“坚决调减”的制度配套似乎解决了造假和激励的悖论,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妨想一想,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的是谁啊?教育部!对就业率低的高校招生名额进行“坚决调低”的又是谁啊?也是教育部!在中国行政语境中,执行这两种权力的很可能是同一拨人。如果这两种权力分别由两个有着制衡关系的部门执行的话,如教育部行使“坚决调减”权力,统计或

审计部门审查就业率真假而行使“一票否决”权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但如果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同一拨人手中,“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结合起来的权力就太大了,潜伏着很大的腐败可能。一个就业率造假的高校,一个就业率低而又不想招生被调减的专业,只要花钱摆平相关的教育官员就行了,因为权力都集中在他们手中,没有其他权力制衡他们。权力掌握在一个部门手中,“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的制度配套反起到了一种集权效果。

  某个政策缺乏配套的制度——这是舆论常对一项政策进行的批评,其实中国许多政策并不缺乏配套制度,而是缺乏分权和制衡,许多制度的执行权都掌握在同一个部门和同一拨人的手中,正如“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一样。

  很显然,教育部“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权力如此集中,只要摆平一个教育部门的相关官员,就既不会被“一票否决”,也不会被“坚决调减”了。

  曹林,青年杂文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