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多宝鱼查出致癌物专题 > 正文

毕诗成:不能总让养殖户为粗放监管买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02:22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最大的破坏力就是粗放的监管模式,没有精确的市场准入标准,没有区分优劣的监测水平,呼啦啦地禁,呼啦啦地封,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多宝鱼,任何一个产品领域,都会置身于“安全失控、全面打击、缓解、再泛滥、再打击……”的漩涡。

  自上海市药监局在抽检的多宝鱼样品中,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禁用渔药残留之后,国家药监局要求立即开展专项检查。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干脆饭店停售、超市下架、
全面封存。而在另一面,损失惨重的一些正规养殖户不停地询问记者:“政府有没有个态度?什么时候可以恢复供货?”被称为“中国多宝鱼之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院士也呼吁,“别让药检事件毁掉一个产业。”(11月21日《扬子晚报》)

  某地抽检出问题—媒体曝光—发全国检查令—全面封杀……这些年,很多食品药品领域的安全事件,都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展开。虽然没有人否认市场上没问题的产品比有问题的产品要多,但基层监管也不分辨优劣,索性“全面严禁”。结果就是该禁的、不该禁的,达标的、没达标的,一锅烩了。

  经济学上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是说铸币流通时代,成色不良的铸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而在今天的消费市场,我们似乎看到了“劣蛋驱逐良蛋”、“劣鱼驱逐良鱼”的苗头———守规养殖户与不守规的养殖户同样遭受打击,但因为不守规者此前获得的利益更多,这就使得守规则的养殖户实际损失最大,吞下了最大的苦果。这显然有悖于市场公平。

  没有很好的市场准入标准、没有动态的可持续的日常监管,包括卫生、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八九个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责,结果却是一边职能交叉重复,一边漏洞百出,更莫要说建构什么“从农田到餐桌”的保障体系了。很多部门只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听新闻的报道、等全国性的通知,然后轰轰烈烈搞“会战”。

  在22日的媒体上,看到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某市渔政监督管理处人员告诉记者,“自多宝鱼样品在上海被查处问题后,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查问题多宝鱼的行动,我市也投身其中,全面禁售多宝鱼”———这就是很多基层监管部门的真实工作生态,不管本地的是否合格,一律禁售、下架!至于损失谁来承担,不在他们考虑之列,生产者、销售者只好自认倒霉。“投身其中”,尤其耐人寻味。

  问题是,有多少产业经得起这样反复的折腾?再有,总是通过媒体报道和全国性的通知,如何能符合本地的实际?媒体又如何能够代替监管部门查出所有的问题?在多宝鱼出现问题之后,有人就根据各方面信息,警示说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应该全面检测相关海产品。但直到今天,并没有“相关检测”的报道,大家都在多宝鱼上做文章。原因很简单:检查其他产品还没有形成“大气候”,检查多宝鱼才是当前的“大运动”。鸭蛋出问题禁鸭蛋,鸡蛋出了问题禁鸡蛋,鱼出了问题禁鱼,这样“一刀切”禁售总不是个办法,老百姓总还要吃饭呀。

  雷霁霖院士呼吁:“全国都在‘叫停’,广大的养殖户因此面临着损失甚至破产的危机,破坏性太大了……”窃以为,最大的破坏力就是粗放的监管模式,没有精确的市场准入标准,没有区分优劣的监测水平,呼啦啦地禁,呼啦啦地封,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多宝鱼,任何一个产品领域,都会置身于“安全失控、全面打击、缓解、再泛滥、再打击……”的漩涡,而只要查出问题,就会很容易形成全国性的“灾难”。

  22日的《新闻晨报》说,上海正酝酿从山东正规的多宝鱼养殖场定点引进多宝鱼,方案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或许,这也算是可行的补救措施吧。而更多的补救,寄托在监管粗放的自我反思当中;当我们轰轰烈烈简单禁止的时候,请想一想养殖户那些期待的眼神。

  毕诗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