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立新:自行车与汽车对峙折射秩序空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02:22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著名环保人士、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前不久表示:现在在北京骑自行车缺乏安全感。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有些自行车道过窄;机动车行驶中占用自行车道;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骑车人健康;机动车停车位占用自行车道等,这些情况使骑车人的路权不能得到保证,并损害了自行车的交通资源。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压缩自行车出行空间的情况。对此,央视《东方时空》做了一次新闻调查。

  调查进行的很热闹,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在种种声音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思维指向。

  首先,这里没有不同生活方式的较量。不少人在讨论中热情地描述西方城市里自行车一族的生活状态,据说在那里这是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而汽车只是“蓝领和暴发户的钟爱”。但实话实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如果他们骑自行车,那仅仅因为它是个交通工具,是他们双脚的延伸,是在汗水中的无奈选择,将之与西方做横向对比,多少显得有些小资和矫情。

  其次,这里没有道德上的冲突。在讨论中,有车一族在道德阵地上多少有些被动,他们被指责开着车横冲乱撞“在钢铁的包裹下,心也变得冰冷”。其实,仅就交通秩序维护这个层面而言,很难说自行车和汽车哪个是弱者哪个是强者,作为交通主体,双方有均等的“肇事能力”。固然汽车可以伤害人的生命,但一辆自行车的乱闯同样会使一堆汽车陷入可怕的混乱。我们寄希望双方特别是开车的人能够“提高公共道德水平”,学会退避三舍,恐怕只是一种单纯的遐想。人的立场取决于他的利益,让两个利益产生冲突的人实践道德上的自律是不现实的。

  真正的问题是,无论是骑车人或是开车人,他们是否找到了双方都能且应该遵守的行为契约,而这纸契约的提供者就是政府。自行车道的宽度与

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应由双方的道德高度来划定,而是根据实际需求由城市的管理者来确定。而接下来的问题更为关键:双方是否会严守这种契约———这才是社会公德的真正基础。

  说到底,自行车与汽车的对峙,是公共秩序的缺位和人们对秩序畏惧的缺位,在这种缺位状态下,骑车人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身份发言,以弱者的姿态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双方争论得实质,其实都是秩序空白的折射。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在可预期的历史时间内,中国城市里骑车人与开车人的冲突将长期存在,如何将双方的摩擦降到最低,以最少的成本维持城市的和谐运转,政府责无旁贷。可以说,对这场冲突的消解,不仅衡量着城市管理者的人文情怀,更是对城市管理者智慧的长期考验。

  ■王立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