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邹承鲁:人治与腐败是科技界致命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11:13 长城在线

    方舟子:悼念邹承鲁先生  

    今天一打开邮箱,收到邹承鲁先生的邮箱发来的邮件,标题却是“Dr. Cl Tsou has passed away”,传来了我所担心的坏消息。邹先生的家人通知我,邹先生于今天(北京时间11月23日)凌晨病故了。对这个坏消息我已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近年来邹先生因患癌症,一直在接受治疗。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今年6月份,他正在北大

医院住院治疗。当时他的精神很好,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主要话题是正闹得沸沸扬扬的魏于全院士涉嫌造假的事件。邹先生告诉我,他给中国科学院主管学术道德的副院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中科院组织调查组调查此事,但没有接到任何回音。关于此事,邹先生在11月2日交新语丝发表的《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一文——可能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曾有披露:

  “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有此类问题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几个月以前,当某一位院士的问题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的时候,我曾通过学部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席写过一封私人信件,我认为,科学院有责任处理院士的问题,要求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就此事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予以严肃处理。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但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件事的任何处理结果。”

  邹先生祖籍江苏无锡,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青岛,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后来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折叠、酶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担任过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1979年他在英国《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因我也是学生物化学出身,他的大名在我还在国内读本科时就已如雷贯耳。90年代我在美国留学时,曾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一本由他主编的介绍中国生物化学研究进展的英文著作,还饶有兴趣地翻了一遍。但是我与他的交往,却与学术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始于2000年8月“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时用电子邮件联系。次年“核酸营养品”事件,在我怒斥中国生物化学家向公众做伪证时,邹先生以中国生物化学界泰斗的身份站出来支持我,当年秋天我到北京,登门拜访,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此后我们又因为揭露其他事件,例如徐荣祥“5年内克隆全部人体器官”事件、张颖清“全息生物学”事件,有过合作。今年年初有出版社约请我写一本关于生物医学方面的学术规范的书,问我能否找一位中科院院士写序。在看了该书的大纲后,邹先生马上就寄来了一篇序言(附后)。这本书我没能抓紧时间完成,无法让邹先生见到其出版,是个永远的遗憾了。

  学术腐败问题虽然在最近几年才引起公众的关注,而其实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一直在呼吁重视科学道德、学术规范问题,并亲自参与揭露学术造假事件。他可谓中国打击学术腐败的第一人,只不过这些工作在当时限于学术界内部,不为公众所知罢了。邹先生在其晚年为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不遗余力。他是我知道的最正直敢言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中,这种品格尤其难能可贵。邹先生对中国科学普及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贡献和影响,不亚于他的学术成就。他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杰出的学术成果,更是伟大的科学精神。邹先生的学术成果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已经和必将激励着无数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薪尽火传,邹先生传递的科学之火,我们已接过,并将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2006.11.23.

  附:方舟子《学术的规范》序

    邹承鲁

  近一二年来,我经常浏览“新语丝”,特别是“新语丝”有关反对学术腐败和揭发学术界弄虚作假的内容。毋庸讳言,我国近年来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我认为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增加透明度,使每一位做学问的人的行为都置于广大学术界的监督之下。无论一位科学家、教授的地位多高,在学术界的声望多大,如有违规行为,也同样应该予以揭露,同样应该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只有敢扬家丑,才能逐步消除家丑。才能逐步净化我国学术界的空气,使我国学术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样,对于学术界的不同看法的问题,也只有公开讨论和辩论,才能逐步分清真假,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大多数,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我认为在揭露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方面,方舟子通过“新语丝”做了很好的工作。虽然我没有读过“新语丝”的全部内容,对于方舟子的论点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总体上来说,我认为“新语丝”在揭露我国学术界违规行为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另外,我还很欣赏方舟子在“新语丝”上也发表了一些读者的不同论点,供其他读者自己判断谁是谁非。

  我是从文化大革命过来的,深受扣帽子,打棍子之苦。我理解的“扣帽子,打棍子”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政治性的定性。但如果有书面的文字性的依据,再据此予以恰当的分析和评价,是谈不上什么扣帽子、打棍子的。

  总之,为了净化我国学术界的空气,揭露当前存在的一些严重不正之风是绝对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术界的部长,院长,校长,院士,教授们都同样置于广大学术界的监督之下。任何人,只要有充分根据,都有权利进行反腐和打假。这样才能清除腐败,使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走上大踏步前进的道路,真正落实科技兴国的目标。

  在这一方面,方舟子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希望他勇敢地继续下去,对净化我国学术空气作出更大的贡献。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