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舆论学视角下的嫖娼门事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0:28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 |||||||||
发生在中原油田的一起嫖娼案在网络传播中变成了领导集体嫖宿女中学生,案件从派出所移交到治安大队,再转送到刑警支队,接近四个月时间,没有结案。当事人三缄其口,当局者语焉不详。事情的原委到底怎样,人们只能众说纷纭。(11月26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既然事情的真实情形还未明朗,我们就不能将首先在网络传播该案的传闻叫做谣言。如果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传闻,可以将其称为流言———没有确切来源、无法得到验证
那么,流言何以会生成和传播呢?法国研究学者弗·勒莫认为:流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流言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缺失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的应激心态。前者是公众的被动反应,后者是公众的主动反应。 具体到“嫖娼门”事件中,流言之所以传播,之所以出现变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缺少。在案件开始侦破后,真相却迟迟不能露面。就像新闻中所叙述的,“接近四个月时间,没有结案。当事人三缄其口,当局者语焉不详。”这种信息不透明的处理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在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匮乏情境中,人们难免要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得相关信息,并对信息屏蔽的原因作出各种猜测。于是,流言便不胫而走。 同时,根据舆论学中的流言理论,在流言背后还隐藏着公众的应激心态,人们希望可以通过流言对面前的生活状态作出表态和传递情绪。具体到“嫖娼门”事件中,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并未直接触及自己利益的流言,其原因在于他们在通过这个流言来表达对嫖娼事件的谴责,对腐败官员的愤怒。以此来抒发内心的不满,以及表达对肃清官吏的期待。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关注的不是单个的事件真相,而是在关注官员的品质和社会的道德。 谣言止于公开,流言同样如此。引导流言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真相的公开,就是用准确的信息引导模糊的信息。但遗憾的是,在“嫖娼门”事件的处理中,我们没有看到需求性信息的公开,也没有看到对公众愤怒心态的关照。从舆论引导的角度看,这种只是拘留传言始作俑者的简单做法,显然难以避免流言的继续传播。甚至,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导致流言的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传播。这恐怕也不是“引导者”所愿意看到的。 ■李劭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