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给中国龙正名不妨先从翻译入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4:5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 |||||||||
赵志疆 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一个规划课题,他们研究认为:“龙”的英文名字“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容易招致误读或歪曲,因此建议重塑能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聚居地内,数量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早已获得世界的认同。因此,“中国形象标志将可能不再是‘龙’”一经发布,就立刻遭到舆论一致“炮轰”:民族文化图腾岂能随便篡改?在这种事关举国人民的群体性问题时,谁有资格代表我?谁又有资格代表13亿中国人? 如果为了避免外国人产生误解而罢黜龙的身份和地位,实际上也恰恰证实了外国人此前那些“片面而武断的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如此一来,究竟是提升了中国形象呢?还是更进一步地败坏了中国形象?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究竟是外国人的看法更重要,还是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更重要? 由于文化差异性,对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者总不免会产生误解,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以消除误解,消极逃避只会适得其反。所谓专家学者,除却消极逃避之外,竟然连捍卫传统文化为自己“正名”的勇气都拿不出来,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实际上,真正使外国人误解的是“Dragon”这个单词,而不是“龙”这个汉字。“Dragon”在英语中本身就是一个象征邪恶的贬义词,其代表的形象是一只巨大的怪物,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所有这些特征与寓意吉祥如意的中国龙完全不同。“片面而武断的联想”的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翻译者因两者的局部相似而直接将“龙”翻译为了“Drag鄄on”,并非他们对“龙”本身抱有什么样的偏见和误解。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不可能用东方的讲究来要求西方,也不可能用西方的解释来框范东方。因此,想要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消除误读和丑化,首先有必要考虑重新定义“龙”的标准翻译,而不是因噎废食将“龙”逐出文化传播的范畴。 去年,针对西方文化对“龙”的误读,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曾提出“中国形象·龙的正名”的主张,建议以汉语拼音“long”同时也是英语中表示“长久”的单词“long”作为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此后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补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建立共识。 如果说当初的“龙的正名”还多少给人一些“杞人忧天”式的感觉的话,吴友富教授的此番主张则使人感受到了“龙的正名”的迫切和必须。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种传统文化不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那么其式微几乎就在所难免。既然吴友富教授有心致力于提升中国形象,那么我想,还是不妨先考虑一下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毕竟,对于一所外国语大学的高层领导和教授来说,准确翻译一个单词想必要比重新塑造一种民族象征容易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