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李鑫:大学生高投入低产出的应聘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8:00 光明网
李鑫

  在经济学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评价一种经济是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应用到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投入和产出两者之间失衡幅度令人担忧。

  近日全国各地的冬季招聘会相续开始了,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势必是这时新闻的专注点:250家外企复旦招聘吸引20000大学生(新华网上海频道12月2日消息),福州今冬第一场“2007届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0000万学子应聘4000岗位(海峡都市报社2006年12月3日
)。岗位提供的数量与应聘毕业生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迫使他们有了“为了应聘,一分钱也不能少”的观念:女硕士万元置装,7天里有20多名同学借衣服(《北京晨报》11.22)。为了吸引企业的眼球,应聘献招也层出不穷:毕业生们将个人主页链入简历、求职博客挂上网站(新华社杭州11月29日)。

  这番努力换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大公司见习也愿意,只要够温饱(《天府早报》2006年12月3日);零工资就业愿望也难以满足,致使“现在应聘的大学生很少直接问薪水了”(《北京晨报》)。就业的窘境让这些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学子失去了往日的傲气,在挤就业这个独木桥的时候,他们对工作的要求降到了底线,毕业生的工资在百元范围已经不在令人“发毛”,一种失去“自我”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他们的共鸣。产生这种感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的窘迫使他们无法回报“高投入”的父母。

  让我们来为教育投入算笔帐,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暂且不说,单看大学四年的投资:学费平均20000元左右,住宿费平均4000元左右,课本资料费平均3000元左右,还有保险费、杂费和生活费平均20000元左右,一个大学生出炉的平均费用(仅大学四年)将计50000元,这只是普通学生的花费,一些特招生的花费更加巨大。四年教育的投入对于一个仅百元收入的毕业生来说是怎样的压力,他们又如何在现实的残酷中保持“人才”的风度?

  面对就业的压力,很多人走进了“考研的盲流”,读研的结果不是提高自身,实现自己的价值,反而成了“失业的缓刑”,“川大双选会上15名硕士应聘保姆”(《华西都市报》12月2日)更是令这些学子心寒。当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应该为此自豪还是失落?

  大学生人数的“婴儿潮”式增长是最近十年的全球现象,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各种保障却姗姗来迟。当培养出的高等人才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高等学府的瓶颈尺寸也应该有所改变,在应聘市场上浪费的是人才,在人才失业中浪费的不仅仅是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大学生的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应该有所保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