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奂平清:由牛奶推广所想到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4:51 世界知识

  奂平清

  牛奶以其丰富的营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推广牛奶,世界卫生组织也把人均乳制品列 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据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谈到二战后欧洲重建问题时曾说过:“没有什么投 资能比向儿童提供牛奶更重要!”许多国家的牛奶推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体质得到极大提高。“牛奶
强国”成了牛奶 推广的重要宣传语。

  目前,我国牛奶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消费牛奶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分之一,因此牛奶生产和推广成为 一项重要任务。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重庆江北区光大奶牛科技园区养殖基地考察时留下了“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 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题词。温总理的梦想,是国民体质强壮,是国家繁荣富强,这也可以说是对中国牛奶推广 紧迫性的一种表达。

  不过,在国家各个部门和奶业界轰轰烈烈地进行牛奶推广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对于制约中国牛奶消费的根本因素要有深刻的认识。针对温总理的“牛奶梦”,有些奶业界人士认为:只要国 民养成喝牛奶的习惯积极消费牛奶,把牛奶市场做大;而奶业界把牛养好把奶产品加工好,若干年后便可圆总理的这个梦。中 国人每人每天一斤奶,意味着每人每年需要182.5公斤的牛奶,根据有关统计,这个水平相当于2005年世界人均牛奶 占有水平的两倍,相当于亚洲人均占有水平的四倍。对13.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每年就需要近2.5亿吨牛奶,相当于世 界牛奶总产量的1/3还要多。由此预测,中国的牛奶需求潜力巨大,奶业发展前景无限光明。也正是在这种分析和预测的鼓 舞下,许多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纷纷上马进军奶业市场。其实,这种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的牛奶消费现在 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只有两亿多人口的大中城市,而且这两亿人也不是人人都爱喝牛奶或喝得起牛奶。经济收入是制约牛奶消费 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家庭收入越高,牛奶消费量愈大。在广大农村地区,并不是人们不爱喝牛奶,而是没有条件喝牛 奶。今天,城里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喝什么样的牛奶,而许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从未喝过牛奶 。假冒、劣质因而相对低价的奶粉在农村猖獗并造成严重危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温总理“让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能 喝上一斤奶的梦想,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于贫困人口的关怀,以及对于解决过于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构建

和谐社会 的期待与决心。

  其次,中国目前与牛奶推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奶业市场秩序问题。奶业是高效的畜牧产业,世界各国都普遍重 视发展奶业,把发展奶业作为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正在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牛奶 制品市场已经出现了激烈纷争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各牛奶厂家不时展开价格战,牛奶甚至卖的比矿泉水还便宜,一些中小 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很便宜的设备,奶源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甚至生产假冒奶品,表面在降价,实际上是欺骗。各种牛奶造 假的案件也频频发生,“阜阳假奶粉事件”使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健康和生命代价,牛奶安全也成为焦点话题。混乱无序的市 场,不但直接影响着牛奶厂家的利益,而且,对于本来就脆弱的奶农更是严重的打击,“奶农们交来的鲜奶被拒之门外,奶站 外的地沟里流淌着奶农们倒掉的白花花的鲜奶,奶农们期待的目光里等来的多是限量收购的坏消息……”,这种悲剧场面屡见 不鲜。

  此外,传统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牛奶生产和消费量的因素之一。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奶类食品 比例非常小。在中国人的习惯和观念里,奶类产品是幼儿、老人和病人的营养食品,“断奶”也被看作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 在今天,许多人即使有条件,也更喜欢喝豆浆或其他饮品而不喜欢喝牛奶。饮食习惯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长期积淀下来 的,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不会像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领域那样发生急剧的变迁。所以,推广牛 奶,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尽管任务艰巨,但不能急于求成。

  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牛奶推广才能取得成效,这将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奶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富民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