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外资超国民待遇是对内资的歧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0:11 红网 | |||||||||
11月刚过的这段时间,外资“超国民待遇”好像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各大财经媒体连篇累牍地高呼:内外资应该是平等对待的时候了!《财经时报》12月9日报道说:外资的利用,将从过去注重以外资投入拉动经济总量增长,转向注重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促进自主产业升级转变,并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取消。
然而在取消的时间表还没有正式确定之前,所有的猜测都只是来源于“坊间”,尽管国内众多民营企业、专家学者都在为“内资”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呼吁呐喊,但是所有的声音只能停留在民间讨论和学术争鸣的层面。在讲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竞争领域,看到大量的真金白银被外资“优惠”走了,很多人几乎痛心疾首。 如果说在WTO与中国正式结缘的5年当中,中国的优惠政策使得外商积极在华投资被赋予了国际贸易合作打开新局面的意义,那么在所谓“WTO过渡期”走过5年即将结束后,新一轮的合作也应该有不同的规则,至少能够在形式上平等对待所有投资者。这种变化或许对中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是在内外资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大家面临的风险都是平等的,内资企业的心理感受也会平衡许多。 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实际体现,已经有很多的数据和事例证明了,比如有调查说: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中,外资企业的实际平均税负是在10%至13%之间,而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则在22%至24%之间,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高达其实征税款的2.3倍。税收以及其他各种政策对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达到“歧视”的地步,这应该是激起很多人对外资“超国民待遇”不满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只是在国内;在国外,中国企业是奢谈得到“超国民待遇”的,产品销售、跨国竞购等都受到极其艰难的挑担。这怎能不让众多相关学者和与外资“超国民待遇”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中国企业感到紧张呢? 改革开放后,出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吸引外资成了一项“全民任务”,也成了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外资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就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悉数出台。慢慢地,现代中国人才真正感受到大国的“包容”心态,有数据显示:如在汽车行业,直到2003年,才开始给民间资本发放牌照,而1978年,德国大众就已进入中国,现在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仍然来自国外品牌;又如在银行业,民间资本迟迟没有机会进入;另外在污水处理,燃气等公用设施领域,外资巨头更是备受青睐;在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在诸多外资优惠政策,以及“超国民待遇”的助推下,在中国已开放的所有产业中,排名前5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 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国的相关企业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割肉”之痛,而对始作俑者的外资“超国民待遇”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望“外”兴叹,或许更多的感受是“家花没有野花香”!在国际间合作日益加强的贸易环境下,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重大价值,只是在外资仍旧享受特殊待遇的前提下,发出的声音还稍显微弱。但是这项政策带来的实际后果已经回避不了,决策层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 某经济研究机构的专家撰文指出:外资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外资不再是通过设立出口生产型企业、带给中国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的“救星”,在中国逐渐富裕之后,外资在中国设立的生产、销售和开发机构就把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卖到中国市场,挤占国内产品的市场空间。这位专家认为:从“让中国人赚钱”变为“赚中国人钱”的对华投资很难说是一种让中国致富的投资。外资投资方式的变化,已经将中国国内市场“席卷一空”,而这个市场本应是民族企业的坚强后盾。 在民间的讨论中认为,由此项政策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甚至已经“危及到了产业安全”。有这样的认识,可能要感谢“WTO的过渡期”所产生的连带反映,其间暴露了外资“超国民待遇”的种种弊端,然而目前尚未见到官方的任何实质性表态。可面对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高涨的呼声,谁都不应视而不见。 但是,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谨慎对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因为这会影响国内的投资、经济增长、就业、出口等诸多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桑百川日前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未来的产业开放度、贸易开放度规模会更大,所以中国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应用国民待遇原则去保护中国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桑百川认为应给予外资适当的过渡期,对于因政策调整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应通过过渡期使之转型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波动。 稿源:红网 作者:岳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