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郭玉兰:权力寻租,官府与晋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4:41 光明网

  明清时期的晋商被誉为“海内最富”,其财富总和曾经超过清朝国库存银,而且,晋商和清政府以及各级官员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天子家天下的封建时代,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财团无疑会成为朝廷倚重的对象,同时,还有一个更能够引起今人注意的历史现象就是清政府官员对晋商的权力寻租。

  晋商为清政府捐输银两主要为其军饷军需所用,起到了一定的支持政府财政,维护
其政权的作用。如果说晋商对清政府的贡献还有一些报效国家的色彩的话,那么他们对于清政府官员们的个人“人情”投入则是贿赂,而官员们对晋商的盘剥则不折不扣地是腐败行为,对晋商的种种“关照”则是一种权力寻租。

  中国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很多朝代都采取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中“士”也就是官员地位是最高的,他们被看作是支撑社会的柱石,商人长期地处末位。清朝因为对晋商格外倚重,因而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所以清朝的官与商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变得非常微妙复杂。清政府的官员们一方面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些民间商人,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羡慕甚至嫉妒晋商的财富。他们往往看不到晋商票号使“天下之财可以流通”的作用,而只看到晋商通过汇兑官银发了大财,所以当他们把一笔笔公款交给晋商票号汇兑的时候,就自然地带上了恩赐的意味,进而,各级官员都想要从晋商手中分一杯羹。

  晋商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十分善于用金钱贿赂官员、权贵,极尽笼络结交之能事,从而谋求种种经营特权,同时提高自己身价,如盐商杨近泉虽然富为两淮盐业祭酒,但独独喜欢与官员交游。另一方面,清朝政府的官员更热衷于结交晋商,尤以结交票号商为实惠和时尚,而且还可以籍此树立自己的“亲民”官誉。清政府官员并不需避讳自己和晋商的来往,很多官员如左宗棠、李鸿章、岑春煊、端方甚至于庆亲王奕匡都和晋商过从甚密。

  从根儿上说,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在先天上就离不开晋商。一些穷儒寒士完全是靠着晋商的经济资助才得以进京应试,考中后又靠晋商利用他们的种种关系尤其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代为活动,使自己顺利地走马上任,然后又由晋商再想方设法帮助自己放任外官,上任之前准备盘费,上任之后打点上司、修建公馆、雇佣下人等等大量花费都要靠晋商帮忙,这样的官员怎么能不在日后为晋商大行方便?如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时就曾得到过晋商票号协同庆的大力支助,而协同庆因此得以顺利地在两广设立分庄,拓展业务。还有一些官员靠晋商票号为自己代办代垫求职捐纳,靠他们提供财力进一步升迁乃至为自己提供行贿资金。

  朝廷的王公贵戚、达官显要以及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和晋商票号掌柜们打得火热,他们不仅让晋商票号经办汇兑公款,而且逐渐让他们参与地方收取赋税。清律回避制度规定官员不得在原籍任职,任职必须在原籍行省五百里之外,于是大部分官员都同专门办理汇兑业务的票号发生了联系,一些官员把贪污、搜刮来的赃款低息或无息存入票号,票号籍此利润颇丰,同时为这些官员的“隐私”严格保密,万一这些官员翻了车,晋商票号也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存在自己票号的款项安然无恙,晋商票号可以称得上是清政府官员们忠实的财务代理人。

  发展到后期,清政府很多官员的行为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寻租”已经无异,有关官员决定把一桩大业务交由谁家商号来办理甚至直接取决于谁家商号的“孝敬”丰厚。官员们得了晋商的好处,自然为其大开绿灯。个别官吏勾结晋商获取非法利润,比如利用公家银来获利,有的官吏甚至私下将官银支借给晋商商人最终下落不明。有些朝廷命官以上欺下,在地方官员面前为和自己交情好的商家撑腰做主,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带来的威慑力量“罩”住他们。官商相助,利益均沾,官员与晋商渐渐地形成了撕扯不开的复杂关系。

  商业由官府所操纵,官府就成为商业情报和市场信息的重要信息源。晋商总是千方百计地打探朝廷的动向如政府军事行动、皇帝外巡以及官员升降、调任等各种官场内幕消息,所以官员们就以向晋商“透风”作为特别“关照”。如慈禧的车驾即将进入山西境内时,最早知道这个消息的不是山西的官员,而是晋商大德通票号的大掌柜高钰,是随从慈禧、光绪的内阁学士桂春密信相告,从而使大德通票号在下一轮官银汇兑解禁的金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晋商通过和官员的合作降低和分散了许多商业风险,趋利避害本无可厚非,但官商勾结使晋商有时把私人经营风险通过官员的权力转嫁给了政府来承担,形成商家和官员共同得利而政府利益受损的情况,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腐败了。

  税收是国家经济制度中最严肃、刚性最强的一部分,但在清代商品和业务的纳税数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与有关官员们的“交情”深浅,从而使税额带有了随意性和可变性,使缴纳税款活动也带上了一定的交易性,清政府的官员们在这方面可以对和自己交好的晋商予以“适当的”照顾,也可以对不懂规矩或不买自己帐的商家征以重税或重复征税。官商结合,相互帮衬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潜规则,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君子协定”,但这个协定却不完全平等,官员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更内容,而商人们却大多不敢讨价还价,只能无奈遵守甚至忍气吞声地接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