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朱四倍:续写《红楼梦》是消费时代的狂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7:23 观察与思考

  如同尼采所说,上帝死了,这是一个诸神狂欢的时代,后现代文化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河南信阳 朱四倍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将于本月推出,书中还将首次公布刘心武续写的《
红楼梦》结局。刘心武将续写《红楼梦》的后28回,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都将有新的归宿。(12月4日《北京娱乐信报》)

  尽管刘心武认为“我的研究只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一种新思路,何谓颠覆?”,但是记者还是冠以“彻底颠覆阅读经验”的说法,由此可见这种续写所带来的冲击性。当然,笔者赞成刘心武所说的“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权充当‘红学法官’、‘红学检察官’的角色”,但是《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存在的命运却是任何人都关心的。文学经典就是指那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哪种文本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哪种文本就够资格享受这种尊荣。因此,艾略特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指作家)惟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做是经典作品的。

  经典是历史的产物,对经典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文本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经典文本尤其如此。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或研究者个人的思想倾向、文化视野或审美品位上的种种局限,每个时期的文本解读都难免会有文本信息的漏读或误读,这就给重读经典留下了极大的可能性空间。这给续写《红楼梦》结局提供了可能。

  文化还原也是解读经典的重要途径。任何经典作品,固然闪烁着创作者的个性光芒,但无一不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结晶。用心寻绎其文化原型及其演进轨迹,将会拓展经典的认识空间,也有助于把握文化传统的脉息律动。这为续写《红楼梦》结局出现的积极意义提供了可能。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作为文学中心的文学经典在整个文化格局下也难免不遭受挤压和抛离的厄运。当下社会,消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鼓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一种挥之不去的潜在文化心理。无边的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市场经济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氛围,使纯粹的逐利获得了某种合法性。文学经典走下神龛,成了大众满足消费欲望的一种并无特殊意义的对象。消费文化按照自身内在的逻辑与欲望渴求,把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全部打碎。对文学经典进行翻译、戏拟、拼贴、改写,追求经典文本的通俗性,这就是消费文化对文学经典所取的态度。这些作品的商业性动机和消费化倾向相当一致,而且操作方式十分相似。文学经典神圣性的消解与消费化趋势体现着现代性的世俗性要求。但经过戏仿、改编后的文学经典已经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充其量两者保持着一种互文性关系而已。续写《红楼梦》结局能逃脱这种命运吗?

  在我看来,续写《红楼梦》结局隐喻了文学经典在消费社会的命运。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淡淡的背景,被消费的欲求所掩盖,剩下的只是一种空洞的狂欢。文学经典以一种文化快餐的形式供人消费,成了消费社会打发时光、填补空虚的一种方式。对文学经典那种虔诚与仰视已经成了一种过去时。消费文化竭力通过戏仿及改写传统经典文本等滑稽方式,来瓦解其在历史中的尊贵地位,以弥合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鸿沟。

  续写《红楼梦》结局暗示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正在消解。后现代否定传统,嘲弄连续性,消解历史感,信奉断裂性。如同尼采所说,上帝死了,这是一个诸神狂欢的时代,后现代文化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经典首先是阅读率高的文本,它是一种共名与共鸣的产物,既能够总结、代表或隐喻一个时代,同时又具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博尔赫斯说:经典不是指一本拥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而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因此,续写《红楼梦》结局是永远在路上还是死在路上,很显然,这是一个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