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李晓亮:身在高校,叫我如何不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0:13 红网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最近几个月,陆续接到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电话、邮件,反映部分高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造假行为。(14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学校也是明年迎接评估验收检查的,所以我很理解那句:“学生们‘为了学校的利益’也都轰轰烈烈地参与其中”。其实说实话,与其说学生们是“为了学校的利益”参与造假,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利益更为贴切。学生和学校本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所在的学校是二本院校,校名从“学院”升为“大学”,也不过几年光景。但改名后,招生效益和知名度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学校自是饱尝了其中的甜头,就连我们这些学生自报校名时,也觉得比以前威风了许多。而据说这次评优工作如果通过验收,学校就有望生成一本,说不定还能混个重点当当。虽是遥想,也不禁令人神往,这种心情,是身居名校的高才生们万难体及的。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真为评估造假辩护,一切弄虚作假,都是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都应该为我们自觉摒弃。但现实的残酷,催生出很多的无奈。诚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年初时所说,不是评估导致造假,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而我以为暴露出的不光是“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中国教育界在此问题上的沉疴的泛起,以及整个社会在不同学校文凭上的病态倚重和歧视。

  造假是一种病,但生病的不仅仅是学校,需要吃药医治的也不能局限在学校一域。时下教育界,名校以及一般重点院校享受的在办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自然会刺激到普通高校的神经。倾斜的政策标尺,丈量出的是不公教育现实。很容易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你不是重点,就要受歧视,虽然这种信息不一定准确。但仅此一点,就足以导致学校的“好胜”之心,甚至不惜剑走偏锋,不正当竞争。于是前面提到的评估造假,就应运而生了。

  这只是教育体制内的原因,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容小觑。直接表现,就是用人单位的,唯名校文凭是举。还有个更为喜剧性的注脚,就是连假证贩子,都明码实价童叟无欺:“重点大学200元,普通大学100元”。对我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学生来是说,这无疑是黑色幽默,但折射出的是一种现实的无情和自己的无奈。

  其实这些感受,最集中的爆发于近两个月,即我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际。切身感受:一次是在成都招聘会上,五粮液集团友好地提醒我:“不好意思,我们只接受川大的简历(虽然没有注明)”;还有就是昨天,南方报业笔试名单公布,我和同学落榜后才注意到,原来人家也是青睐名校和重点。虽然主要是我们实力不济,但名单给我们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重点大学‘200元’,普通大学几乎没有”。

  而在此前,我对学校迎评中的许多创举的感受,是和同学《高校评估“造假”严重干扰教育秩序》一文中表述的一样的。上述两种情况不根本改观,造假语境不会变,化用刘半农那句

歌词:重点大学200元,普通大学100元,叫我如何不造假?

稿源:红网 作者:李晓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