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邓海建:我们敢不敢让顾雏军把故事讲完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00:13 红网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顾雏军事件给中国资本市场讲了一则暧昧的寓言,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启示”和“猜想”。12月17日《北京青年报》消息说:证监会回应顾雏军“举报信”,称对科龙电器的立案调查“完全符合规定程序”。

  顾雏军案已然超越了中国资本市场秩序之争的框架,而几乎成为经济领域的一次公
共事件。证监会只能从程序正义上给此案一个合理的出口,至于“故事”本身可能关乎资本市场的、权贵经济的、法律底线的等等宏大命题和细节逻辑,是一纸“回应”解决不了的。有一个倾向让我们备觉犹疑——为什么顾雏军在既定事实面前一直有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为什么这种表达欲望屡屡被钳制被消弭?一个被正在审理的案件,一个事关重大的嫌疑人,在和司法机关“亲密接触”的事实语境下,何以需要“一份长达15000多字的举报信”在庭审之外表达立场呢?

  顾雏军的绝食或者举报信,在公众的视野里,也许“玉石俱焚”的标本意义要远甚于“救命稻草”的意义。毕竟,“郎顾之争”业已成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精彩部分”,今天,顾雏军竭力想要讲述的“开头”和“结尾”,也许很多人不用他说也明白其中的八九分,不外乎权力和资本欲说还休的丝丝缕缕。从法理的视角来看,他有检举的权利,他也有公开更多真相的权利,至于他要担当的前提责任,这用不着我们为之费心——这就好比不能因着防止孩子噎死就不许他吃饭一样。顾雏军在法庭上对其涉案事实的陈述中,不断提到一些政府机构甚至官员的名字。也难怪一位长期关注此案的法学界人士说,“这些名字就是顾雏军进军资本市场的一盏盏绿灯”,那么,这些“绿灯”是如何“打开”的?成本几何?还有几多“绿灯”被“风平浪静”的资本市场所遮蔽?……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焦点。设若仅是一个商人,顾雏军的倒掉也许只是云诡波谲的市场丛林中的正态罢了,而当有若干主流经济学家、国家相关高层部门鼎力支持作背景时,人们有资格更为关注顾雏军及其

格林柯尔系扩张中所显示出的国企改革中潜在的乱像和困境。眼下,顾雏军是把这个时代“经济与法的博弈”放大到个人命运的背景下去让我们考量,或者憎恨或者悲悯,有一些“伤口”早就是我们可以想见的:譬如,一般市场体制成熟的国家养成一个亿万富翁平均需要几十年,而我们却只用了短短十年。于此,我们的财富配置又有多少经得起法律、社会和历史的甄别呢?资本市场的“空手道”和资源的“乾坤大挪移”真的与我们切身利益无关紧要吗?顾雏军的“故事”看来注定要展览我们的“伤口”了,只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和底气去听。

  为什么在顾雏军注册资本金时贩卖权力的有关部门不仅毫发无伤、反倒成为《皇帝新装》里勇敢的孩子被嘉奖呢?其实,顾雏军该当何罪,法院自有公正判决。但我们还是希望“让他把故事讲完”,这不仅是出于一种法理层面的正义、公平,更多是冀望于借着这个“故事”去反思法定中国资本制度的现实之惑、登堂入室的跨国中介机构是否南辕北辙、

证券监管机构是否成了监管稻草人、地方政府在引资洪流中有无底线下行为等等。当顾雏军的故事牵涉的元素日益庞杂,或许也预示着此案的“司法环境”越容易受到其它力量的影响。这,对我们又是另一种考验。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