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鹏:食品安全危机是媒体炒出来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07:02 长江商报 | |||||||||
徐云鹏 近一时期,“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不少百姓开始为“现在还能吃什么”而焦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近日指出,现在并非到了需要考虑“还能吃什么”的地步,希望媒体不要动辄
对于陈教授发出的“希望以后媒体报道的时候要谨慎用词,在传播食品信息的时候做到客观、科学、准确,不要动辄就拿‘有毒’、‘致癌’、‘还能吃什么’来炒作”的劝诫,我不能完全苟同,准确地说,如今老百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产生的信任危机,正是职能部门对食品非法生产监管和打击不力所致。“苏丹红咸鸭蛋”、“药物残留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没有媒体舆论作监督,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食品生产规模越大,风险越高。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创新,须臾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社会良心,这也是媒体舆论的社会责任。 毋庸置疑,“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等事件一一曝光,确实让老百姓对农副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也真的不得不考虑今后“还能吃什么”了。而顺着陈教授的思路捋下去,我似乎觉得,如今百姓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感,都是新闻媒体“动辄拿‘有毒’‘致癌’炒作食品安全问题”炒出来的。这种看法显失公正公平,根本站不住脚。 我认为,新闻媒体恰恰是食品安全监督的优秀哨兵。可以说,没有媒体的充分揭露报道,老百姓恐怕至今还置险而不知其害;没有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间间黑作坊、一个个黑加工厂进行实地暗访,何来一个个危及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官商勾结的“利益共同体”被逐一铲除;没有央视的《每周食品质量报告》,老百姓怎能看到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和“想象不到的”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还应看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客观要求媒体舆论监督必须及时到位。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三分之二,尤其是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农民或小作坊的生产质量很难监控。与此同时,全国7到8亿的农民以分散的方式生产鸡鸭鱼肉、粮食、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食品安全知之甚少,法律意识也不强,行政监管难度非常之大。这样的现状,既给有关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媒体监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和新闻媒体及时有效的监督相结合,必然会相得益彰,促进食品安全。 我们承认,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食品,即使是那些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纯正天然绿色食品,也有自身品质变异的问题。更何况食品安全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媒体对此热心关注,反映了从业者的社会良心和责任感。尽管食品没有零风险,但食品安全工作事关百姓身家性命,必须要有零风险的标准和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包括媒体监督工作。 (作者系人民网强国博客撰稿人、时评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