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涂志刚:复古潮流突来,未来叙事式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03:44 新京报

   如果确实存在时代精神的话,畅销书无疑可以看做时代精神的一个侧影。相比前几年未来学、经济传记、经管励志图书的畅销,2006年的复古风潮或许在昭示一个功利保守主义时代的到来,当然,是一种变形的保守。

  如果要选择2006年最好的一本畅销书,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前瞻性的读者可能会选择《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解读时代,并且指出世界发展的一种可能方式;怀旧的读
者或许会选择《伶人往事》之类,这样的书让人们对过去感怀不已;关心现实的读者呢?诸如《生死疲劳》、《太平风物》这样的小说应该可以考虑———总之,在各大媒体关于年度好书的评选名单当中,不大可能出现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人的名字,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读书界不大看重的书,才是所有畅销书里面卖得最好的。

  突如其来的复古潮流

  回顾2006年,出版界谈论最多的名字肯定是“百家讲坛”,谈论最多的事件则是下半年发生的三场签售:易中天在北京图书大厦、

上海书展,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三次签售相继打破记录,年底的于丹更是一下子签出了一万本书(根据最新的数字,《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的印数都已经超过了100万册)。在事后的媒体报道当中,“于丹复活了孔子的精神,当代中国需要《论语》”之类的读者评论屡屡出现。很明显,暂且不管易中天、于丹在学术上究竟如何,也不论出版社在制造这些畅销事件之初运用了哪些招数,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毕竟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百家讲坛》能红遍中国,几乎所有《百家讲坛》系列图书都能畅销书市的原因所在。

  易中天畅销的时候,有学者为史学悲哀,于丹畅销之后,又有学者为孔子悲哀。其实在整个2006年,传统文化主题席卷书市,复古主题蓬勃兴起,但是像《历史上的和珅》、《品三国》、《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人生若只如初见》、《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书,无一例外都是在以今人的眼光解构传统,以大众的需求重述经典。既然如此,学者们似乎也就大可不必“悲哀”了,在轰轰烈烈的“复古”潮流中,学术明星和大众读者共谋的,原本就不是历史、不是传统,只不过是从往昔寻找一点点可用于当下的“心灵鸡汤”而已。

  有评论说于丹的书说到底其实是一本励志书,这个评价基本说清楚了“复古”潮流热的真相。和前几年的流行一样,励志永远是大众所需求的。只不过主题从“奶酪”、从“加西亚”、从“蓝海”一下子变成了孔子,变成了传统。当然,在不变的大众心理需求之下,探究这些主题词的变化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以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去判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过去几年的力争上游之后,在“没有任何借口”之后,这个世界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奶酪”毕竟还是没有了,一片“红海”当中的“蓝海”也依然没有出现,于是失望的人们开始怀旧,开始想念过去,开始追寻曾经的价值观。于是不可避免———人们走向了传统。

  日渐式微的未来叙事

  与书市的复古风潮相对应,曾经流行的对于世界现状、对于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在2006年开始衰落。作为此类著作的最重要代表,《世界是平的》虽然也能登上各地的畅销书排行榜,却远远没有成为预期中的超级畅销书。事实上,这本书的引进出版过程一波三折,本身就构成对弗里德曼这个标题的一种反讽。很显然,至少在当下中国,在2006年,谈论“世界是平的”还为时尚早,也还远远没有成为主流。这个话题在知识界或许能引起一部分共鸣,能激起一系列反响,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世界,显然是不平的。即使弗里德曼本人来到北京发表演说,也同样不能改变这个尴尬的现实。

  在市场上和弗里德曼一样尴尬的,还有托夫勒。中信出版社今年重版托夫勒一系列经典,同时大力打造托氏新作《财富的革命》。这位未来学家曾经在80年代的中国掀起热潮,不过在中国读书界大力回顾80年代的时候,老先生已经没有了当年之勇。中国学术界直言当年高估了托夫勒的影响,而市场则更是将托夫勒直接打进了冷宫。

  《博客》、《连线》……关于世界的新思潮并没有缺席2006年的中国出版,但是非常遗憾,读者缺席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世界是平的》能在去年出版,可能会掀起真正的畅销高潮,也可能会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但是潮流在变化,世界也在变化,今天流行的,是回头,而不是前进。或许在几年之后,有人会遗憾2006年与世界的擦肩而过。不过,那就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向前看还是向后看?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伪装的复古还是与世界、与未来的疏离,都只是年度阅读大潮中的一部分。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可能并不存在确切的时代精神。根据来自几大古籍出版社的统计,在普及读物之外,《论语》、《庄子》等传统经典同样在一路走高,可见在于丹或者易中天的当代解读之外,同样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真正的经典。而弗里德曼或者托夫勒的尴尬也不能掩盖诸如《长尾理论》这样的著作异军突起,广获好评。至于出版界,更是在这一年集体发力,《八十年代访谈录》、《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以及一系列八十年代畅销书的重版和热销(《金枝》、《西方的没落》、《在路上》、《流放者归来》、《让科学的精神照耀自己》、《小的是美好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人们是希望从那个未完成的过往中去寻找更多的思想资源。这些小小的潮流和《百家讲坛》一起,支撑了一年的阅读生态。而且我们可以想象,等到来年的这个时候,潮流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如果确实要谈论时代精神的话,畅销书无疑可以看做时代精神的一个侧影。相比前几年未来学、经济传记、经管励志图书的畅销,2006年的复古风潮或许在昭示一个功利保守主义时代的到来,当然,这是一种变形的保守,与精英语境中的传统中国无关。我们可以说于丹和易中天确实迎合了时代精神,他们是当代写作的“英雄”。

  □涂志刚(北京编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