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作家富豪榜是对文学的骚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06:06 中国青年报 | |||||||||
郭之纯 因易中天们“一书致富”、作家洪峰挂牌乞讨、湖南作家“希望被包养”等事件,作家们的收入问题成为热门议题。《财经时报》顺势推出了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余秋雨以140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榜首,二月河、韩寒则分别以1200万元、950万元紧随其后。
这样的榜单,似乎并不是出于对文学和文学家的关怀,而是用市场逻辑和商业标准,对文学进行的一次骚扰,一次“削足适履”的图谋。 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文学的动机应该是责任心,文学的作用不只是赚取稿费。所以,在文学和文学家的“市场价值”之外,还有着更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和关注内容。甚至可以说,文学的“市场价值”,原本就是一种对文学家“额外的奖赏”。大张旗鼓地用市场标准评判作家,在笔者看来,不仅庸俗,也充满诱惑和试图引导的企图;对那些坚守着文学天性和良心的作家们而言,这也是某种示威乃至羞辱。 当然,作家追求更多的稿费天经地义。但同时不要忘记:清高也是文学和文学家必须始终坚持的气质。一名写作者只有坚守清高,才能维护灵魂的纯净,从而保持住敏锐的感觉、愤怒的能力和公允的立场。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大多是羞于谈钱的。这虽非形诸文字的戒律,却成为延续了很长时间的文人传统。所以,虽然作家们也有权利追求富裕的生活;而且,只有当作家生活无虞,才能达到“无欲则刚”、“无求无畏”的境界,不媚俗,不唯上,写出真正基于良心和基于艺术的作品。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用市场标准,来对文学和文学家品头论足,指手画脚。 而且其中有些吊诡的是:如果一个作家过于富裕,也许他就会离人间烟火越来越远,可能会失掉作为作家最不该失去的底层感悟、思考方式、甚至还有立场。或许正因如此,美国作家福克纳才感慨道:“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太穷和太富,都不太妙。” 不禁想到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想到他对“文学清高”那无出其右的坚守。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但萨特为了文学不被“规定、安排在一种等级制度中”,拒绝接受此奖项。他认为,写作是个人的选择,写出好作品是自己的职责,并不需要别人的赞赏来为之增光添彩———为了文学本身不被格式化,连荣誉都不要,这种对“文学清高”的坚守,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学精神。 当然,萨特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但萨特的做法中所体现出的文学精神值得细细体味。不妨对比一下中国当前的文学和文学家——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文学界可谓一地鸡毛,乱象连连。细究起来,其种种怪现状大多便是由于过于看重市场价值,而失去了对文学清高的坚守所致。过于看重市场价值,强调市场逻辑,必将使文学日趋商业化、工业化。也许,裹上商业化的糖衣有助于文学更好的传播。但是,如果商业化的糖衣裹得过厚,那样的“文学”还是真正的文学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