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敬伟:黄金甲的成功充满了机会主义狡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9:46 深圳商报

  这几天,全国院线都充斥着“黄金甲”,而哀婉的“菊花台”旋律则在冬日的空气里悠扬弥漫。在我看来,末尾的这首曲子倒还算得上是点睛的神来之笔。其他若公元928年记作唐末的历史常识错误,翻版曹禺《雷雨》的故事模版,让人对艺谋既爱且恨。爱的是他玩电影已届出神入化,竟然能将现代的故事情节在虚拟的历史中用宫廷勾心斗角的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还能将已成戏骨的周润发和巩俐揽在门下,为其服务,且善用偶像派的周杰伦集聚年轻一代的人气。恨者乃是其并无脱离既往的拍片之道,反而将张氏豪华形式主义演绎到极致
。而且他开始用机会主义的狡黠套改经典《雷雨》的剧情,这种艺术之懒绝不利于中国电影剧本的创作。

  但不得不承认,“黄金甲”在上个周末的全国院线一路飘红,票房收入直逼1亿元。从票房角度言,“黄金甲”无疑是成功的。这说明,连续几年的“

申奥”操作,艺谋深得奥斯卡影片的精髓:票房第一,场面第二,故事第三,其它一律靠后。诚然,票房意味着观众追捧,影片的教化意义和娱乐功能才能从影片中传导至社会大众。因而,电影的经济学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好莱坞,一部电影若是“票房毒药”,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立刻缩水,若是“票房兴奋剂”,其内在价值的孱弱反而不那么重要。对美国电影来说,由于其横扫全球的“文化侵略”效应,有票房就意味着被全球更多的观众接纳,就意味着美国文化价值观(软实力)的远播及获取实际上的外汇。因而票房意味着名利双收的功利性结果。“黄金甲”的国内票房若能沿着好莱坞式的利益传导机制延烧到美国市场,却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文化到经济学上的突破,值得期待。

  但这只是逻辑上的推断,或许艺谋的想法本来就差强人意,即将票房紧紧盯在国内市场,希望国内观众掏钱平仓;在美国,更多务的是虚名承认和用一尊小金人来证明自己。因而,无论“黄金甲”的票房是否能从中国溢出到美国,无论“黄金甲”能否给美国人带来一轮中国热,都只是中国电影无意识的侥幸成功。有意识地用电影作为载体,投入全球化浪潮推展中国文化并最大限度追求商业附加值的中国电影人还没有诞生。这绝非沮丧和妄自菲薄,因为在一波波的“申奥”狂潮中,无论是艺谋、凯歌或是小刚,都不敢直面中国丰富多维的现实生活,而以虚妄的武打和虚拟的历史去设计电影。一方面表现中国电影界的大佬们缺乏现实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帮“第五代”身在庐山的文化困惑——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对所处时代茫然无措,缺乏深入的解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投西方人所好,借力李小龙时代留给西人的“功夫”印迹去投机取巧。很显然,这种古装武打的电影只能强化西人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理解,误以为中国人就是打打杀杀。恰如香港赌片的盛行给全世界留下华人好赌的印象一样。不敢或没有自信将现实主义的中国搬上银幕并推展至美国或全球的导演,其视野是狭隘的。在此点上,艺谋、凯歌和小刚显然无法超越第五代导演的时代藩篱,而第六代的贾樟柯们虽然启动了现实主义的镜头,但是又缺乏微观的认识、中观的财政支持和宏观的视野,无法和好莱坞的导演们进行文化和商业上的博弈。

  笔者以为,艺谋已经将第五代导演的群体性“申奥”表演引向了高潮,纵然获得票房乃至从好莱坞赢得了一尊小金人,国人也少了许多的兴奋和激动,因为这代导演们再没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灵感,只想得到所谓的历史定位。简言之,这代人是用毕生的艺术经验,利用机会主义的狡黠,以抓到一个光明的尾巴。不过,这种艺术诉求注定只是“黄金甲”上的灵光一现,脱不了菊花台上繁华散尽黄花遍地的宿命悲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