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培元:屠龙说斩痛文化之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12:56 法制周报-e法网

  自古至今,中国人往往以“龙的传人”而自豪,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深深烙下了“龙”的印痕。然而,数千年来受人推崇的龙图腾最近却遭遇了“千年之痒”。一场关于“中国龙”是否下岗的激烈争论在网上展开,话语交锋焦点远远超出话题本身,直指民族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九成投票者反对“屠龙”

  前段时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抛出“屠龙说”。吴称,由于“龙”的英文是“Dragon”(恐怖的蜥蜴),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因而“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

  此举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在新浪等网站举行的投票中,数十万网民表示反对,90%以上的投票者表示,绝对不可以“友邦惊诧”为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文化图腾,必须坚决捍卫“中国龙”。弄得吴教授一脸尴尬,赶紧站出来澄清,声称自己无意“屠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当初是媒体误读了自己。

  就是这样的模糊观点,仍然有人力挺。正在韩国光州朝鲜大学工作的上外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金立鑫在博客上撰文,以龙与封建专制相联系、龙的属性残暴为由,得出了“既然龙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崇拜它”的结论。更有自由撰稿人黄守愚、网络作家亦忱等人抛出“高论”——中国人是“猪的传人”,确切说是“野猪的传人”。至此,有关龙图腾的大讨论越来越像一场学术恶搞和网络恶搞,荒唐而无聊,离奇而寡味。

  对于这场带有明显炒作痕迹的恶搞行为,香港《文汇报》一针见血:“无论是教授还是作家,甚至留洋博士,反映的是这个层面存在的浮躁。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想不出可以引人注目的高招,用恶搞恶炒以求满足。”

  诋毁传统的“成名”路径

  盘点2006年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事件,有一种现象极为刺眼,那就是恶搞。如果把“屠龙”称为本年度网络恶搞的压轴之作,它与前边更多的恶搞事件共同映射的不良网络生态足以引人警惕。

  当木子美、芙蓉姐姐们以夸张别致的曲线和大胆颠覆传统规则的离经叛道举动成名时,她们的成名路径在网上被不少人下载复制、奉为至宝。

  77年前早已发生过的“取消中医”闹剧再次上演,身为中医门外汉的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活动,因少有人响应而草草收场;自称白居易53代后人的“国学辣妹”白鹿鸣,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勾引”孔子招致众怒;名著《红楼梦》惨遭涂鸦,书中宝黛初会成了宝玉“

性骚扰”、跳脱衣舞的闹剧,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真让人不忍卒读……

  在这种“恶搞”氛围中,我们简直有点张惶失措了——美德被撕碎,传统遭肢解。如果谁都可以轻易斩断民族文化之根,不远的将来,在那些黄皮肤黑眼睛、吃着洋面包、被美国大片包围的中国娃心中,还能留下多少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文化安全难题亟待求解

  最让人痛心的是,在此起彼伏的“网络恶搞”中,民族

传统文化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古老的文化遗产遭肢解歪曲,少数人靠诋毁传统文化博得一时之“名”,却给文化传承带来了永远之痛。文化尊严被亵渎,文化认同感被削弱,它必然对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正如水土不可流失一样,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迫切需要夯实。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就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议案。不久前,社会学家矫海霞惊呼,西方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全球化”,如若我们被其牵着鼻子走,只能导致中国文化民族特性的丧失。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必要建立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早准确地作出警示性反应。更为关键的是,打铁还得自身硬,每个公民都应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从尊重自己的文化开始,拒绝网络恶搞、学术恶搞,打造纯洁健康的文化生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