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石飞:领导送温暖需要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10:11 东方网

  年关将至,又到了级级层层方方面面的领导为弱势群体嘈喝忙碌“送温暖”的时候了。“送温暖”总是好事,说明我们各级领导惦记着、关心着弱势群体。但这种“每逢年节才送暖”的做法,毕竟不是解决弱势群体“温暖”的根本之策,而且往往容易生出诸多负面影响。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曾经常陪有关领导去“送温暖”,遇到过不少尴尬,记忆犹新,发人深省。现试举几例,供有心的领导揣悟,或许有所帮助,促其改一改现行的“送温暖”办法。

  例一:国企退休工人郝某年近7旬,老伴常年卧病,儿子痴呆残疾,几百元的退休费难以维持生活,靠拣垃圾补贴。领导“送温暖”给他送来了两瓶酒和两盒糕点。郝老不领情,一股脑地把“温暖”扔出门外,怒冲冲地说:“算了吧!平时,我跑断了腿,求你们帮助解决困难,你们不搭理我,现在又来玩‘小花面'。咱生就穷命,享受不起这些高级玩意儿!”

  例二:某村两齐姓农民,上午领导人送了200元“红包”,下午该村民组就有3户农民闹到政府,说“送温暖”不公平。原来享受“红包”的2户都是村支记叔父,并不困难。结果没办法,只好把送出的“温暖”收回来换人重送。享受“温暖”户都是由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上报的,常有弄虚作假现象发生。

  例三:社区特困户吴某,听说领导上门来“送温暖”,忙着把门关上,怎么叫都不给开。他顺着门缝对领导说:“我家领情了,你们走吧。去年收了你们的‘温暖',左邻右舍大半年都不那正眼瞧我,骂我家是‘马屁精'。”

  例四:负责筹办“送温暖”物资的某政府部门,“近水楼台先得月”,竟然侵占“送温暖”专项资金购卖新款手机,3个头头和2个经办人一人一部。

  上述事例,并非个案孤例,据了解,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罗列这些事例,只是想说明,现行的领导“送温暖”的模式,确有弊端,应予改革。有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给弱势群体“送温暖”,并非出于真情实感,只是应时、应景、应付的“格式化”,只是“例行公务”的即兴行动,只是遵命从事的不得已而为,了无“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的真情实意。有的美其名曰“送温暖”,实则为给照相机、录像机提供镜头,打造“形象工程”,这就应了人们的“送温暖”为的是“表演”、“作秀”之说。至于利用给弱势群体“送温暖”之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那就罪不容赦了。所以,我们亟需建立“送温暖”的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弱势群体确定明确的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并实行“阳光救助”,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都可自行按时到指定地点领取不同标准的“温暖”。这样,既可让领导避免兴师动众上门“施送”之劳和“作秀”之嫌,也使施助对象解除了惊扰尴尬的心理压力。再就是,“送温暖”不仅要体现在钱、物救助上,更应该体现在扩大社会就业上,给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送知识、多送技术、多送岗位。

  有了制度化的“送温暖”长效机制,社会弱势群体便能够常年得以相对安稳宽心地生活,即便领导人逢年过节不登门“表示”,相信他们也会满心温暖的。反之,就是年节给“重点户”“即兴”地“表示”再丰厚,那也免不了怨言纷纷。


作者:石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