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赵正平:北高选举折射台湾政治风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0:57 世界知识

  赵正平

  被台湾岛内媒体称之为对马英九和陈水扁进行“信任投票”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终于在2006年12月9日尘埃落定。国民党籍的郝龙斌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台北市长,为马英九守住了台北“大票仓”。民进党籍的陈菊也在一片争议声中以1114票的些微差距当选高雄市长,替民进党守住了南台湾的半壁江山。“北蓝南绿”的选举结果不但使陈水扁暂时从下台
危机中脱困,也使民进党得以遏止“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而且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总统”之路布满荆棘。

  选举结果:蓝小输,绿大赢

  表面上看,

国民党在台北、高雄市长、市议员选举中的表现尚可;郝龙斌以69.2万票、53.81%的得票率当选市长,比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多了近17万票、高了13个百分点。在市议员选举方面,国民党斩获总共52席中的24席,比上届多了4席,仍然维持市议会最大党地位。党籍高雄市长候选人黄俊英虽以1114票的微小差距落选,但在市议员部分,国民党斩获总数44席中的17席,比上届增加5席,跃升为议会最大党。

  然而岛内媒体认为,国民党在台北市该大赢而未能大赢、在高雄市该小胜而未能小胜就是小输;民进党在台北该大输而未大输、在高雄应小输而未输就是大赢。因为这次“双城之战”是在国民党经历了2004年“立委”选举、2005年“三合一”选举“二连胜”的基础上的一次选举,是在陈水扁连串弊案曝光、内部“倒扁”之声四起、泛蓝发动三次“罢免”、施明德掀起“百万人倒扁”严重冲击泛绿士气的情况下举行的。国民党不但无法攻下高雄市,反而让民进党在台北的得票率比上届增加5个百分点,这对国民党不能不说是一大挫败。

  结果显示:

  “北蓝南绿”格局未变

  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2005年底的“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在新任党主席马英九“不过半就辞职”誓言的刺激下,曾经稍稍有所突破,成功占领嘉义市这个被民进党长期盘踞的“泛绿大本营”。但此次“双城之战”中,民进党保住南部重镇高雄市,固守云林、嘉义以南的传统票仓,勉强保住泛绿在南台湾的“半壁江山”。而原本有心强渡浊水溪、收复高雄市的国民党,功亏一篑,进攻势头受挫。这意味着,泛绿在南部的基本盘仍然相当稳固。而民进党在台北市的失败也在证明,北台湾仍是泛蓝的天下。选举结果表明,台湾政治北蓝南绿的基本政治格局并没有因陈水扁当局的弊案而出现大幅移动;陈水扁的执政绩效不彰、“国务机要费”弊案、马英九的“特别费案”和危机处理能力,以及施明德的“百万人倒扁”运动等等,对选情的冲击均非常有限。“北蓝南绿”的选票结构仍将是2008年“总统”选举的基本版图。

  政治影响:陈水扁保住权位

  高雄之战既是民进党的“政权保卫战”,也是陈水扁狙击党内改革派、压制异议声音、防止党籍“立委”倒戈的“个人权位保卫战”。为此陈水扁不惜违背“不参与选举和党务”的诺言,亲自投入高雄选战,成为高雄保卫战的“功臣”。经此一役,陈水扁不仅大幅缓解提前下台的压力,而且有利于遏制党内要求改革的声浪。更主要的是,陈水扁掌控民进党走向的筹码有所增强。未来无论是在确定党内接班人选的“立储”问题上,还是在设定竞选主轴、大政方针政策等议题上,陈水扁的声音都将被重视。

  党内接班:重回“战国时代”

  选举结果还使民进党“四大天王”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原来苏贞昌“一人独大”的格局被打破,苏、游、谢、吕重回“人人有希望、个个无把握”的混沌状态。原本实力较弱、已准备在高雄败选后引咎辞职的党主席游锡堃,因为在政争中“保扁”有功、在选举中辅选有成,有望接收党内急独势力和深绿选票,并在陈水扁的支持下更上层楼。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在竞选台北市长之前,苦于没有舞台,逐渐被边缘化。但在此次选举中,他“以一人敌一党”,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居然能冲出52万票的高票,虽败犹荣。再加上陈菊胜选得益于谢的政绩,党内对此心知肚明。党内已有人酝酿推谢长廷代表民进党出马竞逐大位,大有与苏平起平坐之势,成为本次选举的最大赢家。原来处于接班第一顺位的“行政院长”苏贞昌却是有得有失。从有利方面看,一向“挺苏”不遗余力的党内派系新潮流系又得一分(陈菊属于新系),使原本就“挺苏”的高雄县、屏东县、台南县连成一片。在台北市,新系推举六位市议员候选人,当选五席。不利的是,苏在选前“挺扁”不力,在“打马(英九)”方面配合度不高,在与陈“切割”方面表态过早,已成为陈水扁的“眼中钉”、“肉中刺”。选后谢长廷崛起,游锡堃权位回稳,苏贞昌的“相对优势”遭到削弱,不排除丧失“行政院长”之虞。“副总统”吕秀莲紧跟陈水扁,在此次选举中既无加分,也无失分。未来党内接班的内斗将更加激烈,尤其以苏、谢之争最为引人注目。

  泛蓝共主:

  马英九“危”中有“机”

  反观国民党,不仅未能攻下高雄,甚至未能守住台北基本盘,郝龙斌在台北的得票数比2002年的马英九的87万余票少了17万票,得票率下滑近11个百分点。意味着2008年选举马英九仍面临重重危机。第一,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间接反映出马英九开拓选票的能力有限。第二,选举结果显示,“本土意识”超出所谓“清廉价值”,“台湾认同”、“省籍牌”、“统‘独’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选举王牌”。这些关键因素将对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构成不小的冲击。第三,即使在“特别费案”上摆脱辞党主席及停权的威胁,马英九也将因北高市长“小输”受到党内挑战。其整合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领导风格和“不沾锅个性”,都将受到质疑。第四,马英九未能通过北高选举确立“党内独尊”地位,难以挟民意在党内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此外,能否处理好与连战、王金平的关系,减少内耗,避免分化,仍是马英九必须认真面对、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但“危”中也有“机”。马英九任党主席后一路顺风,连战连捷,马和整个国民党逐渐出现“骄”、“娇”之气。反映在此次选战上就是轻敌,以为“躺着选都能赢”,反映在政治运作上,就是处处求稳怕变,老把“理性”、“负责”等中产阶级的伪善挂在嘴上,缺乏在野党所应有的“草莽气息”,不如民进党凶悍。经此挫败,马英九和国民党如能有所触动,并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也许还有与民进党放手一搏的希望。

  流风所及:

  两党政治的趋势更为明显

  亲民党宋楚瑜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门槛,在泛蓝大本营中的“封刀之作”以惨败收场,于选后第一时间宣布退出政坛。亲民党虽在台北、高雄两市分别提名8人,但台北、高雄分别仅当选2名、4名,席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台联党同样以惨败告终,李登辉与民进党“对着干”的选举思路在党内受到抵制,在关键时刻甚至指挥不灵。随着宋楚瑜淡出,李登辉式微,亲民党、台联党将逐渐泡沫化。虽然短期内尚不会彻底崩盘,但它们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减少,未来发展面临或合并关张或依附求存的困境,岛内政坛重组势在必行。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小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以国民党、民进党为主体的两党政治将正式确立。

  两岸关系:

  仍将被“深绿”所绑架

  陈水扁在选举中全力诉求“台湾主体意识”,炒作“台湾认同”,叫嚣“高雄选举是中国台北与台湾高雄的对决”,要搞“第二共和宪法”等,再次激化了台湾根深蒂固的省籍矛盾。民进党靠打“省籍牌”、“统独牌”拿下高雄市长,再度证明“统独牌”、“两岸牌”仍是民进党最廉价也最有效的法宝。这预示着陈水扁将在剩余的任期内不遗余力推动“宪改”,走上“法理台独”的不归路。出于选举考虑,不排除国民党重新检讨“尊宪、行宪不修宪”的政治路线,在民进党的挟裹下“放水”,被迫同意“修宪”,甚至主动与民进党展开“台独飙车”,使两岸关系面临重大危机。另一方面,苏贞昌有意有限度地提高岛内企业投资大陆上限、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的“苏修路线”,可能因“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力牵制而被迫调整,甚至因苏的去职而烟消云散,如此则两岸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将出现更大的倒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