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改革一考定终身促进高考公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8:22 新京报 | |||||||||
日前,有媒体报道,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注意到了“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这种呼声,将认真研究讨论这一建议;未来将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以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从1977年至今,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改革开放同步,已整整走过30个年头。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甚至基础性手段,高考寄予了社会和个人太多希望,被普遍
但是,要维持一个制度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变才是常态,不变则是非常态。高考制度亦然。不管它曾有过多少贡献,其在诸多层面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甚至在某些层面正远离公平的目标,也不必讳言。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优秀生源的时代,高考制度的一些不足更加显现,比如收费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的缺陷、名额指标向城市尤其是高校所在城市过度倾斜等。 仅以考试形式本身为例,就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当前的一考定终身,主要考虑的是最大限度降低考试成本、提高考试效率。但它对考生个人来说,未必是最公平的,其缺点显而易见:它使考试变得格外紧张,在高考那几天,全国上下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一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关键时刻,考生稍有闪失,都有可能十年工夫毁于一旦。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种“个体性的不公平”,往往让位于“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整体上的形式公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终究会认识到,没有个体的公平,就不会有整体的公平;以整体的“效率”牺牲个人公平,最终带来的也是长远的低效率,因而,高考一考定终身现象应当改变。 12月25日,针对媒体的相关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强调,这些事情是工作过程中的情况,并非结果。尽管如此,也不难注意到,高考制度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正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至于具体如何改革,则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思考方法和对策。以改变一考定终身为例,可以探索的路径还是比较多的。 比如,此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高考不能废除,但必须要调整,比如变一次考试为7次考试。”这种观点也许有些理想化,因为它会直接导致高考的成本以数倍的幅度增加,使高考的“效率”打折扣;如果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都与高考评分挂钩,则大大增加了某些人“寻租”和“作弊”的机会,从而使高考的公平性打折扣。即便如此,这种改革一考定终身的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种“多次高考”,如北京因公办高校不积极、考生报考率下降等问题而被取消的春季高考,则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高考的本质而流产。因为当时试行的春季高考,事实上变成了职业性大学的“高考特区”。这种试验本质上仍是以学校为本位,而非以学生为本位,不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为本位,其被冷落是难免的。 改变一考定终身,实行多次高考,也许应该借鉴成熟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一年时间里实行多次高考,取最优者(或者两次或三次考试加权)为学生成绩和素质的代表;同时,多次高考的成绩同时对所有大学有效,成为所有大学入学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把多次高考变成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的“分类高考”。这样对考生是比较公平的,对社会来说也比较节约成本,比较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