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郭志坤:让秦始皇好端端躺在地宫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9:47 东方网

  2006年10月6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认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这是多么诱人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吸引了广泛关注,两周不到的时间,点击量就超过了23万,跟帖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赞成者认为,秦始皇陵墓充满了神秘,打开肯定能给世界一个不小的惊喜。不打开
始皇之陵,是因为打开会受到氧气的侵蚀,部分文物会受损。问题是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或有等于无。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反对者认为,目前国内的

文物保护手段和技术还不成熟,谁敢保证出土的文物万无一失。如果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快感去开掘始皇陵墓,那么,后人非但不会赞扬我们的聪明睿智,反而可能会痛责我们这种因急功近利而导致无可挽回损失的愚蠢之举。再说,从现在始皇陵墓的安全性角度来看,那里的安全防范措施、手段,大可不必担心会给一些盗墓贼有可乘之机,偷走国宝。

  正当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之际,有位教授站了出来呼喊:别争了,你们这场争论,完全是一场空论,它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因为秦始皇陵地宫已被盗掘一空了。作者一口咬定项羽盗空了秦始皇陵地宫。如此说来,赞成和反对发掘秦始皇陵的立论基础就不存在了。

  项羽果真盗空了秦始皇陵地宫吗!最早说到项羽发掘秦始皇陵,是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刘邦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是“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自后,对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的谴责,虽然沸沸扬扬,千年不息,却并没有什么实证的材料。就此问题,笔者在二十年前曾先后访问过数十位历史学、考古学家,后来辑其要点以题《秦始皇陵地宫猜想》刊于《文汇报》(1993年8月27日)“独家采访”专栏。

  今重读《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在记述秦始皇陵是否曾被盗掘这一事实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掌握很有分寸。在《秦始皇本记》、《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掘陵一事只字不提,仅在《高祖本记》中,记述了刘邦对项羽的指责。至于太史公自己,只说到“项羽遂西;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为止。这位素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史家,对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案所持的分明是一种极为谨慎的保留乃至否定态度。有感于上,现再辩证如下:

  一,史书的记载有异,让人无法确信项羽盗掘秦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有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列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项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水经注·渭水》中说得更详:“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同时,在刘向写给汉成帝的一篇谏书中也有记载,书中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人其凿,牧煮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从这些记载来看,秦始皇陵不仅被盗过,而且地宫中的物品似乎也荡然无存了。《汉书》里虽然有些记载中也说到秦始皇陵遭到盗掘,但是发起人与主持人却似乎并非项羽。《论衡》也没有明确讲是项羽盗掘,只是说:“秦始皇葬于郦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白居易《草茫茫》诗有“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句,鲍溶《经秦皇墓》诗也写道:“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都说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而“三月火”一句,暗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史事,但没有说盗墓的组织者是项羽,更没有说被盗空。这些史书记载虽各不相同,但从中至少让我们了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盗发秦始皇陵确有其事,但没有被盗空;再者,并非项羽组织的军事行动。这一点很重要。若是项羽的军事行动,就会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结果。也许是义军部众的盗掘,而且又是在军事活动的匆忙之中,掘不到什么也就走了。也正是这一结果,大多典籍没有肯定说秦始皇陵被项羽盗空。

  史书中的记载,也不能全部排除含有道听途说的成分。所谓“牧羊儿火烧地宫棺椁”的记载即为一例,说的是一个牧羊的小孩在秦陵一带牧羊,其中有几只羊掉入地洞中,牧羊儿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羊,不料越走越深,看不到底,因为他走进了始皇陵的地宫,最后火把失火,洞内燃烧,竟把秦始皇的棺椁燃烧了,所有洞内的奇珍异宝也在大火中消失了。这可能吗?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细一想,又觉得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牧羊儿单凭一根火把照明就能独自钻入地宫,烧掉了埋藏在地下偌大的棺椁吗?更何况地宫里严重缺氧,水银弥漫,不少专家认为,此牧羊儿不等接近棺椁也许就一命呜呼了。

  再翻检历朝历代的史籍以及金石著录,两千多年来也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来自秦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这种奇特的现象也就更使人们恍然大悟了。

  二,从项羽的性格来说,并非一味“以掘秦陵复仇”。项羽与秦始皇确有世仇,发掘仇敌坟墓以雪恨也是在情理之中。据史料,其祖父项燕是被秦将所杀,项羽曾发誓要“取秦而代之”,当他得势以后果然采取了雪恨的措施,一次就活埋了20余万秦军投降的士兵;当他统率大军入关中并杀掉秦王子婴后,便把秦宫也作为发泄仇恨的目标,把秦宫以及秦陵豪华的地面建筑焚烧殆尽。《史记》载曰:“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由此可知,当时秦宫被焚烧所留下的残破景象也是项羽亲眼所见的,仅此而已。

  至于项羽发掘秦陵地宫就不在推理之中了。在古代社会,掘墓,剖棺,鞭尸,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同时又都用以发泄仇恨,《左传》中就有掘墓复仇的史例。司马迁记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项羽从其强烈的复仇心理出发也许会以掘墓、鞭尸来雪恨,但情感问题往往还有人性善的一面,即深受传统礼制影响的项羽不能不受到“谴盗”的社会舆论的制约,“盗墓”毕竟是两个野蛮的字眼,当时也流行着“盗墓时也会遇到崩雷晦雨、狂风大雾或者神异动物”的警示,如果不理会这种警告,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报复。对此,在用兵当务之时,项羽当也是有所敬畏的。

  再说,项羽也是讲情感、有理智的人。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三次举起身上所佩饰的玉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掉刘邦,可是,项羽“默然不应”。这里充分反映了他的性格并非后世想象的那样“残暴”,范增当时就对项羽性格作了“为人不忍”的评述。应该说,作为贵族后裔的项羽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攻城久攻不下,项羽愤怒不已,一气之下,便下令准备将外黄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外黄县令舍人的十三岁小儿,前去劝说项羽:“若此,再也没有人肯投降您了。”项羽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很快就赦免了准备被活埋的外黄人。此为理智之举,很得人心。到了睢阳,人们都争着归附项羽。可见,最为神圣的复仇就是宽恕。当项羽处于“四面楚歌”之时,他慷慨悲歌,作诗抒情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了好几遍,虞姬作诗应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听后大哭一场,流下了一行行热泪,身边的人也深为感动,跟着哭泣。由此看来,项羽并非铁石心肠。1981年7月28日,笔者访问周谷城先生,讲到项羽盗掘秦陵时,他说:“挖坟雪恨是最不人道的,刘邦就抓住这一点来揭露项羽掘秦陵,以此搞臭项羽,其实,项羽也是有理智、图霸业的人,怎会去干那种傻事呢?”此言正是对“为人不忍”的诠释。

  三,从防盗的严密性来看,秦始皇陵也难以被盗。史籍记载中,可知地宫采取了种种防盗措施。在陵墓修完不久,所有参加修陵的工匠、刑徒都被关在地宫中,成为秦始皇的殉葬者。因为这些工匠、刑徒对地宫构造太熟悉了,杀了他们也是以防后患,此为一。其二,有暗箭防盗。有些史书还记载了秦始皇地宫安装弩弓的事实,此种弩弓是否能真正发生作用,也是研究者和好奇者甚感兴趣的话题。秦始皇兵马俑坑曾出土一种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但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暗箭。秦始皇陵为了防盗,完全有可能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幕穴,就会被这些暗箭射杀。始皇陵的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有些史书也详尽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其三,用毒气防盗。秦始皇地宫以水银为“江河大海”,除了象征气势恢宏的大自然景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因为水银在常温下的液态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类药物,人一旦吸入高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而瘫痪,以致死亡。秦始皇地宫中“以水银为池”,便可扩大汞的蒸气挥发层面,使毒气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从修建的坚固性来说,盗掘亦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秦始皇在世时着手修建,他以其权势征集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了最好的材科,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所以,地宫开掘极深,建筑得非常坚固。它“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塞以文石,敷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就是说,它不仅远远超出浅层地下水深度,而且穿透深层地下水,采用熔化灌注金属、敷涂生漆等技术手段,浇封缝隙,使之密封。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说:骊山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地宫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宋人卢氏注张华《博物志》)说:“秦氏奢侈,自知葬用珍宝多,故高作陵园山麓,从难也。高则难上,固则难攻。项羽争衡之时,发其陵,未详甚至棺否。”事实上,始皇陵封土的高度达76米,像一座山一样;而封土下还有墓坑,据记载,墓坑“穿三泉”,既然是穿过了三层泉水,应该是相当深的。结合商周时期墓葬的情况,其深度当在20米以上,也有人认为可能要达到40米。要挖掘近百米深的盗洞,别说古代,就是现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比较确切地了解秦始皇陵封土以及地宫的情况,考古人员在陵冢及其周围打了四千多个探孔,这就等于对地宫及其周围地区作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扫描。钻探结果表明,夯土层清晰规整,既没有大规模被掘开与焚烧的痕迹,也没有发现接近地宫的盗洞或被盗扰的痕迹,仅仅在陵冢东西两侧发现两个深不到9米、直径约1米的盗洞,而且均在远离地宫墙外就废弃了,地宫的宫墙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更没有对地宫造成任何威胁。

  考古测量结果,在陵区中有广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为陵外其他地方水银含量的八倍,这一有力证据再次证明了《史记》中秦陵记载的准确性,即地宫中含有大量的水银。考古学家据此认为地宫没有被盗,否则水银就会早已挥发。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考古工作者通过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表明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墓室宫墙坚固尚未坍塌。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在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并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说明秦始皇至今仍好端端躺在地宫里。


作者:郭志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