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中产阶级难以在中国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2:01 新周刊

  概念被媒体炒滥了,“中产”却为何难以在中国形成?

  只要特殊利益集团横贯于社会上层,令社会结构板结而难流动,那么,所谓全民皆富的成熟社会,所谓中产梦就是一个画饼。房奴、学奴、医奴等现象就将长期存在。

  8月11日,北京海淀的无证小贩一刀扎进城管副队长李志强锁骨与咽喉之间,为了一辆
谋生用的三轮车崔英杰这个曾经的优秀士兵沦为杀人凶手。城管与小贩的暴力冲突的案件每天发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坦言,“不妨在保证城市秩序的前提下,给他们一些合理空间。”

  电视屏幕上的励志广告宣称“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走出困境”,但当社会大结构失衡时,个人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去年全国倒闭了30万家企业,1994-2004年十年间,770万家个体户消失。一边是大量小企业和个体户倒闭、挣扎,一边是垄断企业利润福利蒸蒸日上。“垄断猛于虎”,它不仅仅让曾经“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更富,而且排斥竞争,通过无情挤占原本就不宽裕的市场资源,享受着更多的政策、资金、资源优势。更关键的,妨碍了原本脆弱的中产阶层的形成。

  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何千呼万唤不出来?当美国总统小布什鼓励热衷储蓄的中国人多买美国货时,他可能不知道,中国人的储蓄属“预防性储蓄”,中国人哪能像美国人那样后顾无忧。

  社科院报告指出中产阶层每年将以1%的速度增长,现阶段中产阶层约占就业人口的15%。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这样的:从事脑力劳动,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

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然而,中产的另一面则是“压力阶层”,他们被概括为“十大焦虑”,如社会转轨期的仇富替罪羊、工作狂变成了过劳死、从小资情调跌入机械生活、时尚攀比成为阶层压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和利益集团
霸王条款
的受害者等等。为普通教授“哭穷”的北大副教授阿忆因在其博客列出4786元的收入而被网民骂了个狗血喷头。

  “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房价暴涨之时,地产商们还忘不了给中产们的伤口上撒把盐。深圳市民邹涛愤而掀起“不买房行动”,网上签名者达3万人。全年除上海外,房价还是一个“涨”字。无论是监管的官员还是“好心”的学者都在暗示一个事实,房价涨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中产们哭诉,“房奴、车奴、医奴、学奴……接下来是啥奴?”再优厚的收入与高昂的医疗费用与攀升的房价相比,都不过是杯水车薪。京沪穗鹏四城白领调查,感觉“压力大”排位为:上海67%,深圳64%,广州46%,北京45%。另有数据表明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国经济正面临上个世纪香港80年代的窘境:楼价升、薪金升、工业原材料价格升,但由于国际竞争产品价格却无法加价。所幸香港遇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制造业成本内移,使香港中产阶层求得上升空间,延续数十年繁荣。而在中国中产中,只有IT新贵们一度造成新型知识分子阶层掌握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假象,其实基本面远非如此。

  一个电力局的抄表员被爆年薪10万。电力部门发言人称高收入合理合法,是经20年改革努力得来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一针见血地指出收入不公两大原因:腐败和垄断。煤、电、油、运行业的“十二豪门”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其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到4倍。“豪门”单位的姑娘小伙子们,向来是介绍对象的“抢手货”。由此看出中国基尼系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个人收入差距更多源于集团收入差距。六中全会定调要防“特殊利益集团”破坏和谐。传媒用一个新词“福利腐败”来表述中国这一特殊“国情”。

  中国历来就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国家,有一派励志观以为穷人“重要的是要有雄心壮志”,穷人之所以穷,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梦想,而是没有去把梦想变成现实。最新研究表明,当前,社会结构基本定型,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越来越难,由于各种起点不平等的社会壁垒造成“穷人的后代还是穷人”。所以中产“长不大”、“没有后备军”,中国的中产路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产阶层是社会中最安定的人群,理论上有“国家的稳定器”之称。然而2006年成了“国际中产愤怒年”,泰国政变,台湾倒扁,匈牙利、韩国游行均源于中产们的愤怒。各国特殊垄断利益集团不同,但中产们的相对剥夺感是一样的。1900年美国开始中产革命,一系列新政的宗旨不外两点:经济上反垄断,政治上还政于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8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