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邓海建:2007,请给孩子一份可兑现的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00:14 红网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我们似乎在最好的时代接受最被怀疑的教育。近日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12月31日《现代快报》)

  我丝毫不怀疑江苏省教育厅的政策善意,但依然可以负责地预言:这是2006年的最后一个美丽的乌托邦——“高中生在校时间不超8小时。”“减负”这个高频出现的中国式词汇往往纠结在社会嬗变的两个层面:一是三农问题,二是学生课业负担。诡异的是:同样是“减负”减了这么多年,三农问题倒是柳暗花明了,学生课业负担却欲说还休。譬如“作业改革”、譬如围剿“奥校”、“奥班”、譬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还有我们轰轰烈烈呐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可惜,在学生们疲于应付的题山学海前,我们已经羞于提及“减负”的真正绩效。最后只剩下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继续发文件,减不减或者减到什么地步似乎和教育教学实践成了冠冕堂皇的两层皮;二是回归到“泛批判”的怪圈上来,学生负担重嘛,那就骂教育资源配置好了、骂应试教育好了、骂教育理念好了,反正这些都是宏大而无关痛痒的。所以学生里早流传的戏噱说法就是:减负减负,负负得正,还不是增加包袱。

  那么,为什么数亿农民的负担都能减得下去、偏偏就学生的“书包和学时”这么难减呢?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三个小问题:主管教育的领导、靠教学成绩当政绩的领导真心愿意“减”吗?在“就业惟艰”的事实语境下提心吊胆的家长敢“减”吗?靠分数排名获得生存资本的学校会“减”吗?事关他们的利益取舍,“减负”成了两头热:学生热,不需要拿学生成绩去兑换政绩的领导专家热——但最有

执行力的中间阶层(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却“冷酷到底”,这就是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减负”既没有执行力也缺乏监督力之诡异的真正根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减负”真不是我们宏观决策者和亲爱的学生们两厢情愿就开花结果的一个命题。

  弄成眼下“文件一减负、学生就发笑”的,是教育改革单枪匹马的尴尬。“教育”终归是社会序列上的一颗棋子,它要受社会结构、用人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减负”需要多元渠道的配套进行,并不是学校的百分制、常规的单元测验减少或取消了就负担轻松了;也不是在校时间缩短了,吹拉弹唱、跑跑跳跳的课程增多了,中小学生就真正快乐解放了……真正的“减负”最需要的恰恰是教育主管文件之外的合力。不然,遍地开花的形式主义就是应对“文件减负”的最佳花拳绣腿。

  当学生们5点多醒来赶去晨读、晚上10点上完自修,我多么希望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在2007的春天温情兑现啊。但是,这份《规范》在缺乏惩戒举措有效跟进的事实语境下,有多大的效力怕还是值得实践去考量的。“高中生在校不超8小时”?但愿这个问好在一个可预期的时间里能变成温暖而愉悦的感叹号。毕竟,教育的2007,也是这个时代的2007。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