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评论: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现代精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7:13 潇湘晨报
据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我们突然想起却又立即推翻的一个问题是:圣诞节或情人节有没可能在中国法定化?至于为何又立马推翻,是因为总的看来,此次调整法定节假日,更多的只能称之为一次民俗与传统的狂欢,却绝不是一次对现代精神的分享。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圣诞节或情人节之类,恰恰是一些人必欲通过法定传统节日而驱逐之而后快的。舶来节日仿佛永远不得兼容于文化传承,这成为今天最大的问题。 实在而言,我们也没有真让圣诞节法定化的请求。既然是法定节假日,当然得有它不可偏废之旨趣,这个旨趣就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但我们也确乎觉出了些异样:同样都没有法定化,为何一些传统节日却在公共媒介经年累月的呼吁声中日渐没落,而一些洋节虽无人倡导反而一步步“发扬光大”。这种传统的式微与洋节的勃兴,至少表明法定与否并不至关紧要。紧要的只是,一些节假日是否符合并呼应公众当下的文化认同。 这才应是调整法定节假日待解之正题:既然法定化传统节日毫不掩饰其文化传承的诉求,那么这个节日便应有可让今天民众认同的、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可以诠注传统节日式微的原因:传统节日是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内生的、自在的调节。而现代社会,那种田园渔歌式的生活方式早已土崩瓦解,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存在也早已被个人与社会休戚相关的形态而取代,在这种强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文化需求自然有了变化,但传统的节日显然并没有迎合这样一种愈来愈炽的诉求。 也正是在传统的礼崩乐坏之中,洋节以一种正符合现代人个性与文化诉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比如愚人节所喻示的轻松,情人节所喻示的浪漫,圣诞节所喻示的公共狂欢,与此相比,中国传统节日就无不显出其窄逼与守旧的意味来。而这一现状也就从根本上给节日文化以启迪,这就是对于民俗传统,我们必须具有吐故纳新之勇气,必须为传统节日注入现代之精神,而不能让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和旧文化思维固化了创新和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大度。考之“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文化传承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是一种扬弃,更是一种符合现代文明、自由、宽容品质的人文精神。节日的流传是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传统节日的演进,依然需要顺应这一历史选择的潮流。 仅仅以法定化是不可能弘扬传统文化的,它充其量只会具有假日的外衣,而没有节日文化的内在。而这样的法定化,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胜利,而只能沦落为一种抱残守缺。现代之精神,开放之思维,包容之胸怀,不仅是文化承续的一种前提,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