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一个被裁的会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10:44  新民周刊
下一个被裁的会是谁
企业裁员潮涌来,台湾地区民众要求政府救援

  “从小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的日子还是值得感恩的。”

  撰稿·张 静 (记者)

  什么是recession(衰退),什么又是depression(萧条)?

  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话糙理不糙”:经济衰退是你邻居丢了工作,经济萧条是你丢了工作。

  进入2009年,全球裁员、减薪的消息更为密集。1月22日,微软宣布将在未来18个月中裁员5000人,将在全公司范围内降低基本工资。这是微软成立34年以来,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随后又传出日立、柯达、IBM、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拟裁员……

  而这场风暴也开始从其他国家、其他城市、其他行业、陌生人,逐步蔓延到本地、本行业、熟人,甚至我们自己。

  2008年12月31日,不景气网的创始人程亮告诉记者:“网友自己做了一个不景气指数,分为1到9 九个等级。全国各地网友共有4000多人关注,439人投票,他们把12月的不景气指数大部分投在两个数字,一个是5,一个是9。我们做了一个平均之后,得出来的数字是5.77。”

  趁热打铁的他又赶紧悬赏挂出了1月份的不景气指数。才过了没几天,就发现32个投票中,有14人直接点9。“很多人看到5.77后会不忿:凭什么这么低,我都这么惨了,他就会去直接点9。从这几天的帖子能感觉到,像‘公司把我裁了,怎么办,救救我!”或者‘我们公司已经裁了20%,马上到我了!’这样直接喊自己遭遇危机的白领越来越多。”上海茂名南路169弄一套40平方米的一居室里,程亮感慨地说着这番话。房间里网站的设计师、程序员、内容编辑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桌椅板凳办公,常常还不得不抱着笔记本“腾挪辗转”,只有那只名叫Sam的波斯猫纹丝不动。

  街上流行不景气

  程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青年导演,2005年创办的“都市客”网站在沪上白领中颇具人气,而今拍脑袋出来的“不景气网”,在2008年11月24日正式上线后,网站短短一个月点击率便飙升到每日近20万点,央视、新华社、凤凰卫视、第一财经、华尔街日报、德国之声等国内外重量级媒体闻声而动。

  这个被IT人士惊为“百万格子”的创意,缘起开心网一个小兄弟不经意的玩笑话:“我们在外面人头挺熟的,从11月份开始整天有失业的朋友找我们介绍工作,他就说干脆开一个掮客网。他一讲完我就很激动,当晚就睡不着了,通宵打电话给设计师,要做一个在不景气时代背景下抱团取暖的网站,记录这一段历史。”

  最初“不景气”仅分为开源和节流两部分,但做了两三天程亮就感觉到不对劲:“来的都是‘痴男怨女’,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气场,于是赶紧设计了减压、充电等板块。”正如这个网站首页打出的口号:“不景气是一种时尚”、“雄赳赳,气昂昂,携手走过冬,开源节流,同舟共济”。程亮希望传达出来的基调是:“不景气的时候,大家更需要一种‘日子还得过下去’的信念,一种自我调侃、苦中作乐的精神。”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80后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此前他们被社会定义为:职场上的新人,社会上的菜鸟,理财上的白丁,花钱上的高手……

  但程亮告诉记者,当别人都在抱怨,有一个年轻的小网友站出来说:“从小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的日子还是值得感恩的。”

  还有一位女网友,突然从男朋友妈妈的口中得知,一起生活的这个男人已经失业两个月了,但是他却天天正常“上下班”。

  “最后这个女孩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也不跟男友说穿,从来不会做饭的她开始在网上研究菜谱,他们不出去吃了。这才是行动啊。新的一代人其实很正视现实,他们并没有自怨自艾下去。我查她以前的文字,那个女孩没有工作,每天在家睡觉、上网,原来就是这样的人。通过这次危机,她学会做人了。”

  程亮并不知道她和男友之间有没有把失业这件事情说清楚。女孩最后一个帖子说:“我和男友开始天天去体育场跑步。”

  程亮创办“不景气”的初衷,还在于自己也正“不景气”着。

  “原来跟投资人已经敲定了2009年一部电影的投资,仅仅200万,结果经济危机了,不景气给了投资人一个最好的拖延你的理由。听到缓一缓,以我多年江湖打滚的经验,就知道此事多半不成。

  “中国一个很著名的时尚传媒集团找我拍一个年终宣传片。以我的经验,这个广告的制作费最起码是十几万,没想到最后仅仅给了2万元。导演也不用了,传给我几张JPG的图片,后期机房剪了一个PPT。我2008年下半年接到的所有生意加在一起,还不如上半年一单大广告的收入多。

  “本来我以为是自己学艺不精,才会这么惨。后来广告界的朋友告诉我,很多广告公司的器材部,已经一个月没有租出机器了。先不说经济危机之下广告公司的生存状态怎样,这是个硬指标,说明大家都闲着。我们踢球的团队也是人越来越多,原来每周能聚齐七八个人就不错了,现在20个人都不止,大家都没事干了。一下子我就感觉出了危机的严重性。”

  大裁员晴雨表

  程亮的遭遇,在一家著名招聘网站的首席运营官肖冰(化名)看来,印证了他的一个判断:广告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他们都是一手托万家的企业,靠无数企业的市场费用来养活自己。当企业看一看近两个月的收入状况,再研究一下2009年的增长预期,最容易控制的预算就是大幅砍削市场品牌推广的预算。”

  当广告行业普遍挣扎求存的时候,经济寒冬就已来临。裁员、减薪也成了众多跨国公司乃至本土企业缩减开支、准备过冬的必选项。

  去年11月初,一封名为“大裁员第一波”的邮件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疯狂传播,共涉及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和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令敏感的职场人士不寒而栗、人人自危。肖冰认为这份“黑名单”是信心崩溃的多米诺骨牌中一个典型的环节。

  中国人力资源网在去年11月10日发起了“危机期间,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做下列的动作吗”的调查,得到千余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支持,参加调查的行业涉及了外贸、制造、房地产、IT、通讯、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汽车、咨询、广告、旅游等,企业性质包括外企、私营企业、国营企业等。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70%以上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实施了程度不一的“瘦身”行动,其中33.75%的企业采取了裁员、减薪、降低福利等人力成本控制方式;23.64%的企业采取了重新规划人员配置、调整组织结构的方式,如取消招聘计划,内部人员合理调动等; 6.66 %的企业采用了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另外,超过10.03%的企业虽然暂未采取“瘦身”行动,却也在紧练内功,做前期的热身准备。还有超过15%的企业尚未采取任何行动,一切正常运作。

  肖冰认为:“外资背景的金融企业,受到的冲击是第一波。并非它们在中国的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多大冲击,以至于快到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的外资在华机构都出现大规模的裁员。而是它们的母公司正处于漩涡中心,全球计划发生变化,不得不在中国进行成本控制。

  “从数据上看,比较明显的第二波是直接面向欧美的出口型企业,如外贸、制造业等。它们受到的冲击直接来自海外市场的需求严重萎缩,其中珠三角受到的影响比长三角更大。”

  在深圳关外的万达电子厂,来自于江西吉安的吴永霞,十几年来从一个打工妹,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企业也从十几人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3000人的大厂。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来自欧美的订单便减少了一半。为节省开支,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陆陆续续被辞退。“如果情况不好,还要裁人。他们是多是来自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中专生,也有少量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继续呆在深圳,也很难再找到事情干。剩下的工人,也是有单就做,没单就放假。因为制造业有一个两难:没有订单的时候,人员过剩;有订单的时候,招熟手又非常困难。所以得根据订单的情况非常灵活地去掌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裁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