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生:寻找中国新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11:14  新民周刊

  华生:寻找中国新引擎

  中国面临的关键挑战,除了2009年能否保八,更关乎今后福祉的是,中国接下来还有没有高增长,中国凭什么打破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周期。且听著名经济学家华生的“过冬”之道。

  撰稿·张 静(记者)

  危机暴露“过度依赖”

  《新民周刊》:“经济危机”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与您经历过的中国前几轮经济周期调整相比,本次危机有何本质的不同?

  华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也有过几次低潮。第一次经济滑坡是在1980到1981年,经济增长率最低掉到了5.2%,一直到1982年才得以回升。第二次是在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掉到了4%上下,第三次是在1998年到1999年,低于8%,由此可见,经济本身有周期是正常的。改革开放30年虽然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不是一条直线,有起伏并不可怕。

  但这次中国经济进入低谷,与前几次经济周期相比确实有质的不同。过去的经济滑坡往往与政策的主动调整有关,带有比较大的人为因素。比如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大量的项目,投资热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特别在80年代初,计划经济占主导,物资、货币、财政不能平衡,于是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压投资、压支出。第二次是因为1988年价格闯关,造成宏观经济的压力,中央政策开始进行调整。第三次是由于1993、1994年通货膨胀高企,中央采取了全面的通货紧缩政策,造成经济增速下降。

  我们去年宏观调控的力度,现在回过头来当然可以检讨:由于没有考虑到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力度是不是过大了一些。但公正地讲,美国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连美国人自己和欧洲国家都没有想到。说我们应该预见到,恐怕并不客观。这次经济滑坡主要受外部经济影响比较大,世界经济周期和中国经济的周期产生了共振。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出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以及与世界经济的紧密度。

  从危机来说,美国这次来势凶猛。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不是突然的。美国的冲突主要是集中在金融企业,而中国金融企业受影响比较少,我们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外向型企业,体现在实体经济上。这种情况出现和产生,里面本身就有很多值得分析的东西。他们的金融危机,怎么会表现到我们的实体经济上来?中国的国内消费需求一直稳定增长,投资需求在宏观调控的抑制下适度放低了一些,但增速并没有下降,为什么我们会出问题呢?这次危机比较明显地暴露出中国经济对于外需的过度依赖。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不过是28%左右,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依存度比日本还要高一倍多,在前几年就达到了66%。

  《新民周刊》:在中国,这次经济危机与前几次经济周期调整相比,外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不同?

  华生:既然是经济周期,都有一些类似的表象,但这次和以往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以房地产为例。我们知道过去很多烂尾楼都是1993年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遗留问题。当时政策性因素与市场的狂热炒作交织在一起,全国资金都跑到海南、北海去炒楼,体现出强烈的投机性。泡沫非常明显,基本上脱离了经济的基本面,而且集中在少数地方。

  而这一次全国性的房地产热潮,在初期和中期,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在我们国家城市化加快、人民币升值、外部资金看好中国资产价值不断涌入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基础上,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由于大家对未来各方面的预期都很好,在高峰期产生了投机、泡沫,然后在经济预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高房价支撑不住发生调整,这是一个房地产发展的正常过程,调整也比以往要健康得多。

  再从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发生滑坡,最大的困难集中在国营企业。而这一次经济收缩,虽然不排除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的萎缩,首当其冲的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来自广东、浙江等出口型企业的调查显示,主要问题不是做一单有没有利润,而是根本没订单了。

  《新民周刊》:不仅美国民众,包括很多中国民众也表示天天听闻经济危机,但没觉得对生活有多大影响。从目前看, 经济危机对心理层面的冲击是否大过实际情况?

  华生:这一现象与这次危机的特点有关系。在美国,最受冲击的是金融企业。老牌投行都破产了,情况非常严重。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大量注资救市,正是担心金融危机扩散后传导到实体经济,造成全国老百姓都有那么深切的感受。所以在这个阶段,普通市民感觉不那么深,不意味着没有危机,或者危机不严重。如果这一步堵不住,连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也破产倒闭,被波及的人就会很多。

  在中国,当外部需求下降以后,是工业企业首当其冲,企业家感觉最明显,农民工的压力最集中。除了外向型企业,大宗商品的价格继续下跌,资源类企业日子都很难过,影响到包括国企,都开始在四季度出现亏损。而房地产正好到了一个高点。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也都很难受。而没有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里面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确实对经济危机的感受不会很深,尚处于避风港中。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商场照样人满为患、饭店门口依然排长队,这是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还在高速增长阶段的惯性使然。如果真正进入了低增长阶段,原来在高速成长下需求的旺盛、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正常的预期发生改变的时候,大家就会体会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了。

  中国凭什么打破周期?

  《新民周刊》: “冬天有多长”,这可能是当前经济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美国经济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现转机,欧盟经济则将在明年的下半年回暖,而中国会出现两年的慢速增长期,到2010年后才会出现回暖。而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可能会出现“W”型的周期调整模式。即:2009年经济下行,会引发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可能会导致2010年经济的轻度上行。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下行的内在通道和趋势因为这种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改变,它会导致2010年以后经济继续探底。他们判断经济周期乐观的话是要5年左右。您的观点是什么?

  华生:由于我们这次危机主要来源于外部需求的萎缩,这次危机的特点决定,外部情况显然对我们的经济周期有重大的影响。而外部周期,首先取决于美国经济。

  我们希望最好的情况是奥巴马没有辜负美国民众的希望,措施相对都比较得当,美国经济能够在今年年底企稳,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带来极为有利的环境。

  这次美国政府救市行动采取得早而快,这也是希望所在。但悲观的地方是,政府是不是就比市场高明很多?大家还有怀疑。如果政府救市的力度不够,或者处理不当、对危机的认识不深刻,金融危机开始了第二波,政府最后能不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不惜代价地救援?如果不能,世界经济的衰退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会像1933年的大萧条那样,经济危机还有第二波,而且第二波的冲击比第一波更严重。那我们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假如不惜一切代价堵住第二波危机,但是搞得弹尽粮绝,气息奄奄,把急性病治成了慢性病,后果可能是美元贬值与恶性通货膨胀,这将更为棘手。

  由于美国经济现在面临着这三大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就做判断还早了一点。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明确说中国的经济周期会怎么样,都稍微轻率了一点。

  其次,中国经济周期如何,也确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应对是否得力。

  我曾经说过,如果美国的次贷危机是2007年10月爆发,中国抽到的就是上签。那时候我们刚要开始紧缩政策,危机来了,我们不用紧缩,通胀的压力也消失了。在2008年10月爆发,中国抽到的是中签。如果是2009或者2010年的10月爆发,那我们就会很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临的外部局面还不是最坏的。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很大,而且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自己余地就很大。因此内部情况怎样,是决定我们经济走势的根本性的因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经济危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