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动机
1月14日,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高杰村,在历经四次选举村委会主任失败后,第五次选举,白一彤高票当选。她是一位年仅19岁的陕西安康学院二年级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她为什么要竞选村主任,经过了怎样的竞选历程,有没有能力当好一名村主任,又怎样处理学业和工作的矛盾?
昨日,本报记者听她讲述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 对话人物 白一彤
1989年出生在陕西清涧县高杰村镇高杰村,半岁时随父母迁居清涧县城,此后在清涧县城读完小学,在榆林读完初中,又到西安完成高中学业,2007年考入安康学院中文系专科班。2008年11月,她决定回村竞选村主任。
2月6日,正月十二,履职陕西清涧县高杰村村委会主任23天,白一彤因过度劳累,患上重感冒。但她还是强撑身体,带领一帮村民筹办村里正月十五的转灯会。
1月14日,19岁的大二女生白一彤当选高杰村村委会主任。
从来没干过农活的她,正月初六带领全村400多农民修整村里的环山公路,手掌磨出了平生第一个水泡。
坚持清查村里的旧账,遇到阻力,她坦承,不了解农村的复杂现实。
如今,白一彤说她甚至曾有不干了的念头,但自己已是上了弩的箭,射出去就没有回头路,“如果村民信任我,愿意选我,下一届还接着干”。
决定竞选前不明白“村主任”是干啥的
新京报:你怎么想到要竞选村主任的?
白一彤(以下简称“白”):去年11月20日上午,我正在学校上课,接到我爸的电话。他说我老家高杰村选了4次村主任都没成功(均因票数未过半)。我当时不知道村主任是干啥的,我爸说,就是村长,他建议我回去竞选。
我开始以为他开玩笑,结果他很认真地说,你要是同意,村里就来人要看看。
我半岁时就离开村里搬到县城了,后来一直在外面读书,从没有回去过。觉得能见见村里人也好,就答应了。
新京报:第一次“面试”,效果怎么样?
白:去年11月底,村里的选举委员会主任和另一个村民代表,一起到西安来见我,问了我一些想法,我回答得还不错。
新京报:怎么考查你的?
白:他们先介绍了一下村情,然后问我当村长的计划。
我此前上网查了点资料,然后临场发挥。我们村红枣是龙头产业,我说可以发展红枣深加工产业,办红枣加工厂;我们村靠近黄河,有不少坝地,可以发展畜牧业。
他们觉得我这个大学生挺有想法的。
新京报:最终促使你下决定参选是什么原因?
白:后来我就决定回村去看看,没想到家乡太闭塞、太贫困了。
回去四五天,我没办法洗上澡。村里人夏天就在河里洗澡,整个冬天不洗澡。没有玩具,村里的小孩就玩破瓶子“过家家”。
这些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来为改变家乡尽一点力。
新京报:做出决定时有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
白:我爸爸一直劝我参选。他年轻时曾在镇政府工作,挺有抱负的,但他感觉力不从心,没有为家乡做出什么。所以,现在他年纪大了,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回去做点事。
还有就是我爷爷,他在村里很有威望,曾做过清涧县农业局副局长,一直记挂着村子的发展。爷爷去世很久了,对我的影响还在。
村民觉得我虽然年龄小但是有想法
新京报:参选时有没有担心选不上,闹笑话?
白:开始还是很担心的。但是我在村里走访了村民,大家都支持我,我还是有信心的。
新京报:大家不担心你一个19岁的孩子是回来玩闹的?
白:我回去时,村支书召开了村党员大会,考查我。村民也自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给我提问题,我都回答得不错。他们觉得我年龄小,但是思路清晰,有想法。
新京报:最终的竞选演讲是怎么准备的?
白:我的演讲题目是“打造黄河沿岸第一村”,提出了村里的发展目标,还为村民列出了要为村里办的10件大事。
新京报:提出来10件大事,是真有信心还是竞选策略需要,忽悠一下老百姓?
白:这些都是我爸帮我想的,他征求朋友的想法,列了80条。我上网查资料,最后筛选了最有可能的10条。计划都是我认真提出的。
新京报:比如,你的计划中说要建一个综合服务大楼,要修环山公路,办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真的有信心做起来?
白:有的计划已经动工了,比如修路。建综合服务大楼,是三年以后的事情。还有的是二三十年以后的计划。
我觉得首先要敢想,要为村民树立一个奋斗目标,给他们一个共同的信仰。只有有信仰,才有凝聚力,才能一起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