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民工融入城市之梦: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10:06   瞭望新闻周刊
农民工融入城市之梦: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农民工融入城市契机初显

  《瞭望》文章:融入城市之梦

  他们是勤劳的群体。在城市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灯红酒绿的宾馆饭店、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在家政服务大军中、在城市马路的清洁大军中,甚至在通衢陋巷的收垃圾大军中,到处都有他们或青春飞扬,或中年持重,或老态龙钟的身影。

  他们是倍受煎熬的群体。自己在城市里为生计奔波,自己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一到春节,为了一张返乡的火车票,他们有的要在火车站苦苦等候几天。每到此刻,共和国的交通动脉就会呼哧带喘,青筋凸露,不堪重负。

  他们是无奈的群体。尽管岗位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口。附着于城市户口上的种种福利,他们大都无缘享受。他们只能麇集于城乡结合部的昏暗租赁房中,或躺在夏如火炉、冬如冰窖的工棚中,向远处眺望城市,做着市民之梦。

  他们,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

  三十年了。为“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争取一个与其贡献相符,与共和国发展水平相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的相符的城市待遇,或一个明确的城市身份预期,让他们有机会身体依附于城市、精神归属于城市、文化归化于城市,是当前一些城市正在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或许,我们已经牵住了扩大内需,甚至是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活力之源的“牛鼻子”,这就是能否以及如何“追认”农民工的城市居民身份,减少农民,为城市化和城市的经济学功能的更好发挥添柴,为农业现代化腾出空间。□(文/杨桃源)

  农民工入粤新变局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和矛盾,如果解决好了,将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冀

  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吸纳农民工能力在下降,但仍有近千万的农民工产业大军在春节后陆续涌至广东,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给国内就业市场直接带来的是岗位缩减、找工更难,不少入粤农民工面临着无工可找的窘境,这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如果加上在农村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2亿多,远超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重视并落实这个庞大群体的权益保障,逐步使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民工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听说今年找工特别难,来自贵州的石清强大年初三早早地坐火车到广州,就是为了早点找到一份工作。每天出入于广州市白云区劳动力服务中心,他看到来招聘的企业很少,有时一天有招聘要求的也只有十几个岗位,但多是有技术要求的活儿。

  石清强小学文化,年龄也近40岁了,“这些用人单位根本就不会要我这种没有技术的人。”几经周折,石清强终于找到了一家小企业当保安的工作,工资仅有800元,“今年工作实在不好找,工资也很低,但找到工总比没工做好,先干着吧。”

  像石清强一样,目前,外省农民工正源源不断地前往广东省寻找就业机会。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发布的数据表明,最近是农民工入粤的首个高峰期,数字正不断上升。预计节后入粤农民工将达到970万人左右,目前已入粤315万名外省农民工。根据对企业节后用工需求摸查,以及目前外省农民工入粤情况和对2008年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广东省劳动部门表示,总体就业压力在加大,同时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主渠道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下降。

  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趋势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供求预测,第一季度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约为190万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约4.99%。预计节后会有200多万名无明确就业目标的农民工涌入广东省,而且大部分将进入市场求职,加上节后大量广东本省农村劳动力和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人力资源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民工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制造业情况不容乐观。据分析,在2008年,广东省制造业吸纳了55%的农民工就业,比上年度减少3%。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年制造行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将继续下降,预计第一季度的用工量比上季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和广东省企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外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适合无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预计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无技能农民工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数之比)将低于0.8,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技能型农民工需求仍然旺盛,预计2009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技能型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将达到1.1以上。

  为了快捷有效疏导入粤农民工,广东省实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零休假”制度,设立入粤农民工求职服务专窗,开展“就业直通车”服务,也开通12333全省政策咨询热线。广东将通过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举办1万场“零收费”农民工专场招聘会。

  找工难正成为社会管理难题

  根据当前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指出,在经济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伴随着一批企业的倒闭和找工难,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也愈发地凸显出来。一方面,各地应多方举措,积极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盲目入粤而找不到工的农民工,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应及早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对策。

  去年底,东莞大型玩具厂合俊的倒闭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合俊玩具厂的工人代表张伟曾反问采访中的本刊记者,“为什么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员工有失业培训、有‘再就业工程’,而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就没有?为什么国家、企业、社会对国有企业员工有这么多保障措施,而农民工却没有?”

  据人力资源专家们分析指出,在当前找工难的农民工中,“高龄”和“80后”是两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自身的一些特点将使其成为持续性的就业困难者,对当地社会就业及稳定造成较大的压力和影响。

  首先是高龄农民工。从年龄上看,他们大多是60年代后生人,属于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大多数没有技术,很难适应新工种。本刊记者询问了很多高龄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愿望去学习劳动技能,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学习。

  本刊记者在多个劳动力市场也看到,绝大多数单位招工的年龄上限是35岁,极个别企业把条件放宽到40岁。“高龄农民工”由于缺乏技能常被用工企业排除在外,因为历史欠账引发的各种涉农民工劳资纠纷也呈现高发态势,社会稳定面临较大压力。记者在跟踪采访多名企业倒闭的失业工人时发现,高龄失业工人往往是劳资纠纷事件中的盲从者,也往往最依赖于通过上访闹事等非理性手段来争取个人权益。

  与此同时,“80后”农民工产业大军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新一代农民工的主体大多为“80后”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技能,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往往会主动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但有些人对社会忍耐和包容性差,对家庭社会欠缺担当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务工群体少有务农的经历,他们的乡土观念淡漠,对城市生活向往并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结。

  节前,本刊记者走访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一些工业园区,由于部分企业倒闭,部分工人失业,许多人选择返乡找出路,但“80后”农民工往往选择就地停留。

  “虽然节前找个新工作很难,但我们更愿意留在这里等待机会。回家去没田种,也不会种。在城市生活很好玩,即使找不到工作我也不会回去,实在没钱用,就请家里人寄点来。”在厚街镇的商业步行街,22岁的刘洋涛对本刊记者说,因为工厂倒闭他也失业了,但没有选择回老家湖北,而是常在镇里商业步行街游荡玩耍。可以说,刘洋涛代表了相当“80后”农民工的常见心态。

  广东应先行先试均等化服务

  经济衰退带来的农民工严峻就业形势使关于农民工保障问题愈发凸显,而积极推进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是有效化解矛盾的方式。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说,历史上每次大的危机都是引发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受到重视的良好机遇。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使得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生计无着,美国政府开始考虑为产业工人建立失业保险;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困难家庭陷入困境,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被提上日程。在他看来,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蔓延到国内企业,“我们更应抓住调整机遇,化害为利,化危为机,更多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农历新年伊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在广东省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强调指出,应积极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纳入到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范畴,“广东在此方面可以先行先试。”

  事实上,在新近制订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蔓延至我国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为承受直接冲击的群体,由政府组织提供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对解决目前农民工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调查表明,无技能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但技能型农民工供不应求。

  谌新民指出,“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应更多覆盖农民工群体,使更多农民工享有技能培训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他特别强调,“一提到均等化的服务保障,就等同于政府要进行更大力度的资金投入,这使得地方政府都难免会‘捂紧口袋’。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服务保障,固然需要当地政府打破户籍概念,加大财政投入,但更需要各级政府认真考量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既有政策的综合效应,将投入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如政府提供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上,这些年各地投入的资金并不少,并有明确政策规定,企业应将员工工资总额的2.5%用于培训经费,但大投入却收效甚微。”在谌新民看来,原因在于在资金如何使用、培训主体是谁、培训效果如何考核等问题上,没有建立明确细化的制度规章,没有发挥出这些政策措施应有的效应。□

  相关阅读:

  农民工融入城市契机初显 关键在于政策破题

  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文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农民工 进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