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
这个冬季冷暖空气的配合很不好,相互作用很弱,是造成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 北京报道
在度过一个晴朗干燥的春节后,北京仍向着冬季最小降水量的历史纪录挺进。
自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2月4日本刊截稿时止,北京市已连续101天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突破历史同期最长纪录。
事实上,不止北京,从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黄淮的广大区域都经历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南省气象局在2009年1月29日首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该省第一次发布这一信号。
安徽省淮北地区灾情则达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标准,该省气象局也于2月1日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更不好的消息是,根据2月2日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紧急会商结果,未来10天华北、黄淮等北方旱区大部降水仍将持续偏少,旱情形势依然严峻。
就此次重大旱情的成因及其危害,本刊记者对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进行了专访。
北京冬季无降雪并非极端罕见
《望东方周刊》:北京地区冬季无降雪是否属于异常气候状况?
李维京:11月、12月、1月连续三个月没有降水的情况在北京曾经出现过,比如1964年、1970年。12月、1月两个月没有降水的情况就更多了,1951年以来有11年。一般来讲,北京冬季降雪都比较少,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且降水量也很少,1月平均降水量是3毫米,12月是2.6毫米,11月是6.6毫米。但是北京在夏季降水量比较大,占全年的90%以上,比如7月就有192毫米。这也是华北地区降水的特点。事实上,在2008年冬季前夏秋季,北京降水并不少。
《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估北方冬麦区大面积干旱的情况?
李维京:2008年冬季以来北京地区降水少,与整个华北地区的干旱是分不开的。干旱不是一个点,往往是大范围的。这次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我们目前的评估是,降水量之少达到20年一遇。
从2008年11月1日到2009年2月1日,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7个省市的平均降水量只有10.6毫米,是1951年以来该区域历史同期第三小值,仅次于1998/1999年冬季和1995/1996年冬季同期。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湖北东部都达到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值或者次少值。
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北京的旱情不是最严重的。比如河南,从2008年10月24日开始就一直没有有效降水,全省农业重旱和中度干旱面积比例分别达6.7%和13.7%。
青藏高原温度上升影响暖湿气流强度
《望东方周刊》:导致这次大面积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维京:从气象科学的角度讲,第一个原因是,这个冬季冷空气势力比较弱。中高纬度纬向环流盛行,而偏北的经向气流较弱,很难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带入中国,这是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冬季暖湿气流也偏弱,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比较弱。这与2008年初造成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的情况正好相反。那时“南支槽”发生频率很高,而且维持时间长,不断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我国大陆。
另外,这个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比偏东偏弱,这对向大陆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也很不利。总的来说,这个冬季冷暖空气的配合很不好,相互作用很弱,是造成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个冬天北京先后有几次寒潮天气,但只是大风降温,几乎没有降雪,就是暖湿气流比较弱的缘故。
《望东方周刊》:是什么影响了南亚的暖湿气流进入我国?
李维京:“南支槽”生成于青藏高原南侧。为什么会存在“南支槽”呢?简单地说,青藏高原平均高度达到了4500米左右,冬季的西风遇到青藏高原西端,被阻挡分为南北两支气流绕道而行,在高原南侧形成“南支槽”。“南支槽”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冷暖空气的活跃程度有关,“南支槽”东移就会影响我国的冬季降水。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2008年12月到当前,青藏高原也发生了干旱,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同时500百帕高度场也偏高(即500百帕等压面。在气象台预报中,一般分析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个等压面形势图。850百帕的高度大约1500米,代表高空大气低层的状况。7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3000米,反映对流层中下层情况。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5500米,相当于对流层的中层,反映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状况。热力作用显著可导致高度场偏高,而高度场偏高的地区对应的压力也偏高),超过平均值。2008年初我国出现冰雪灾害、降水明显时,“南支槽”非常活跃。而在当时,青藏高原地区500百帕高度场偏低。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南支槽”的形成会产生很大影响。
《望东方周刊》:这次干旱与全球变暖是否有直接关系?
李维京:这个冬季我国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说明仍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但很难这样讲某一个天气过程就是由全球变暖造成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时间很长的趋势,其间也会有变冷的情况。
根据IPCC,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评估报告,全球变暖将“有可能”引起5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即高温热浪、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和强风暴等。在IPCC的报告中,“有可能”一词的定义是可能性超过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