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流感:目前并不具备大面积流行的条件
1月5日,家住北京朝阳区三间房的19岁姑娘黄燕清因感染禽流感不治身亡,山东、湖南、山西、广西、新疆等地也陆续出现禽流感病例。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CDC)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以及CDC病毒病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两位专家,详解禽流感所面临的现实。
记者◎魏一平
三联生活周刊:从感染源及病毒本身看,此次春节前后的禽流感病例与以往相比有没有不同之处?冬春季节易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舒跃龙:从目前看,并没有发现显著不同。今年1月份报告的8个人禽流感病例中,感染源均为禽源,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病毒本身也没有本质的变化。
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以前我国的禽流感病毒主要分为南方组和北方组两个类型,南方组病毒主要由水禽和家禽携带,北方组病毒主要由野禽携带,而且一般说,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高一点。但从这8个病例看,首先是地区分散,北方的发病率并不低于南方;另外,所有感染者携带的都是南方组病毒。我们初步推测是由于家禽的长途运输造成的。
一般说,冬春季是流感高发期,禽流感病毒有耐寒不耐热的特点,放在60~70摄氏度的环境下,几分钟就死掉了。冬春季节寒冷、干燥的特点有利于病毒生存。病死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病理变化速度非常快,每小时都在发生变化,医学治疗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另一方面,由于禽流感患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非常类似,在死亡病例中,绝大部分患者从发病到死亡都经过了三四次转院的过程,最后到了大医院,最佳的治疗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了。
三联生活周刊:从地域上看,今年1月份的8例病例非常分散。据此,有专家指出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人禽流感的发病特点是高散发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这对于疫情防控意味着什么?
曾光:从目前的结论看,这8个病例相互孤立,之间并无联系。这说明病毒要突破种属之间的屏障,并不容易。高散发的特点,一方面说明禽流感病毒的分布仍然很广泛,这可能是由于野禽的携带或家禽的长途运输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并不是易感病毒,目前并不具备大面积流行的条件。
舒跃龙:造成高散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感染机制本身,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为什么同时接触病毒的几个人中只有一个感染了,虽然没有定论,但我们推断可能更多与感染者自身的身体条件有关。另一个原因是病毒的传播仍停留在从禽到人的阶段,尚不具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能力与生物学基础。
高散发性带来的直接挑战是易感地与易感人群不明确,不知道谁是主要的监测对象,哪里是主要的监测区域,甚至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所以,对禽流感的防控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行动。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在没有发生动物疫情的情况下,仍不断有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出现?这是否意味着禽流感疫情的防控难度加大?
舒跃龙:禽未感染人先感染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我们推断某些水禽可以健康带毒,携带病毒并不一定会爆发动物疫情。另一方面,从目前的调查看,活禽市场存在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较大,它就像是个病毒的存储器,可能在潜伏期内并不会引起疫情,但随着活禽交易活动的频繁,加之活禽市场在消毒等方面的管理跟不上,某个时刻人就有可能被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没有了明显的前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好处,没有大规模的动物疫情爆发,说明病毒的传播力还不是很强,便于控制。
三联生活周刊:一般说,对疫情的防控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有多深。目前我们对于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仍未解决的关键问题还有哪些?
舒跃龙:对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远远不够。就拿最简单的两个例子说,为什么三个人都接触过禽流感病毒,最后只有一个人发病了?为什么三个感染者中,最后只有一个救活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认清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机制仍是疫情防控的一大关键任务。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禽流感防控来说,病毒的不断变异可能是挑战之一。目前,我们对于禽流感病毒的监测是如何开展的?
舒跃龙:目前我国对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报告体系,发现病例及时报告,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上报制度,这项工作主要由各地的医疗机构完成。二是实验室检测网络,各地的病毒标本首先送到省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然后上报给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2005年以来,各省都建立了检测实验室,下一步要扩展到地市级的CDC,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病毒的就近检测。三是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的病毒分离与基因测序,我们会把每一个送来的标本与之前的病毒进行对比,时刻监测其变化,以后这项工作要逐步扩展到省一级CDC。
我们推断,未来个别的禽流感病例仍有可能不断出现,但以目前的应对看,我们还是有信心的。现在从医院报告到确诊、到公布也就是两天左右时间,病原学信息可以在一周内拿到。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非常满意,并建议中国的做法应成为全球标准。
三联生活周刊:“非典”以及2005年底的禽流感疫情后,我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在目前的疫情防控中得以应用和加强?
曾光:除了疫情防控体系自身的建设外,我想最突出的表现是,现在面对禽流感病例时能够迅速实施医学隔离观察的措施。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非典”之后在意识上的提升。在可承受与可操作的范围内,给人留下的安全系数不断提高。
另外,“非典”锻炼了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流行病现场调查队伍,他们在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公共卫生机构,随时待命,一旦哪里出现问题这就是一支可以打硬仗的先锋队。不仅是禽流感,在去年的手足口病、三聚氰胺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三联生活周刊:理论上来说,对一种疾病的斗争可能永远落后于疾病自身的变化。要避免“非典”式的大规模疫情,我们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舒跃龙:加强监测,深入研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机制,这当然是时刻不能放松的。但禽流感的防控牵扯到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加强对人的监测还不能治本,加强对动物的监测才是源头,这是一项更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部门配合。
另外,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越来越重视,但现实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4个流感参比与研究中心,分布在美、英、澳、日4个发达国家,我们的国家流感实验室要成为第5个,现在已经进入试运行期,但没有足够的经费、编制、设备,要想成为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就很难。从这个角度,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可能也是一大挑战。
曾光:面对一种尚未完全认清的疾病,医学研究更多是做一种技术和知识上的储备。即便不是单单针对禽流感,需要政府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比如说,在我国,家禽混养的情况比较普遍,鸡、鸭、鹅在一起,甚至猪、牛、狗都不分家,这大大增加了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的机会。如果免疫工作做不好,无形中就提高了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因为从历史上看,大部分的病毒变异都发生在跨种传播之后。此外,老百姓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有待改进,不一定非要现杀现买,应尽量减少活禽接触。
三联生活周刊:虽然很多专家在媒体上提到了一些防范禽流感的知识,但即便是分散的很少病例也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其他流行病相比,禽流感是否更危险?
曾光:我的判断是,禽流感问题仍停留在专业应对阶段,而非全社会热切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实,禽流感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也就是在1997年香港疫情之后,尤其是“非典”之后,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历史上曾有过的全球性流感大暴发,专业部门应加强监测,关注这种禽类病毒是否能在人类间大规模流行。
病毒变异虽然可怕,但只有具备了两个条件才有意义,一是人很容易感染,二是人能够传染人,现在看来,这两个条件尚都不具备。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得禽流感的概率远比不上肝炎、疟疾、麻疹等其他常见的流行病,所以,公众应该相信专业部门的工作,由他们认真应对、时刻观察就够了。
舒跃龙:公众对禽流感的过分关注可能更多是因为其较高的病死率,以及是否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禽流感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偶然是因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在谁身上;必然是因为只要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就一定有感染的可能性存在。但公众大可不必“谈禽色变”,因为目前看,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行的条件。病毒的变异或许是迟早都会来的,只是谁也不知道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