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贸促团跨国采购凸显大国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15:14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贸促团“拯救欧洲”

  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跨国大采购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多人关注其背后是否浮现了“大国心态”

  本刊记者/陈君

  “如今,世上居然还有跨国大采购。”美联社评论说。整个欧洲兴奋不已。

  从2月24日到3月2日,由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亲任团长,200名企业家组成的采购团浩浩荡荡地先后造访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一天一个国家,急行军般地在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欧洲刮过一阵“中国旋风”,总共签下约130亿美元大单。

  猜测和不安也随之而来:巨额订单如何落实,经济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大国心态”。

  “‘采购团’的确切名称应该是‘贸易和投资促进团’。此前,我们有过组团在美国采购的经验。这是第一次由商务部牵头组团在欧洲进行大规模贸促。”中国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随团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在沈丹阳看来,除了采购技术和产品,中欧双方企业还就日后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展开了广泛的接洽,此行不仅着眼于从欧洲买东西,也是为中国产品在欧洲寻觅商机。

  “德国企业得到被拯救的机会”

  过了旧历新年,广州交易会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金胜通过中国轻工业商会报名参加了贸促团。

  之前的大半年,他一直与德国企业洽谈“中国商品城”项目。“我们都互相考察过多次,在年前大体定了下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代理商很多,但设点的并不多。我们希望能搭建平台,帮助国内中小企业顺利打入欧洲市场。这里面也有很大商机。”

  梁金胜原打算三四月份签协议,但有机会随中国商务部来到德国,也就提前签了。他代表公司联合两家德国企业,签订了合同,投资2亿多欧元,一起在德国斯图加特建设中国商品城。

  “斯图加特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中国城的建筑面积大约7万平方米。现在,项目用地已经征好,整体规划也基本出来了。”到目前为止,梁金胜的合同进行得异常顺利。

  像广交会进出口公司一样,参加贸促团的很多企业并不是盲目地去“撒钱”。据梁金胜所知,大多数企业,比如中国移动和联通等公司,与意向合作方已经谈判了很长时间,去之前合作框架都基本定下了,只是集体签字去了。

  作为江西抚州勤达塑料制品公司的总经理,赫丽丽也随中国采购团“到欧洲转了一圈”。农历正月十五得到通知,一开始说3月底成行,后来她听说是胡主席指示要在“两会”前完成任务。2月20日,赫丽丽才准备好材料,办签证很快,4天后就出发了。

  赫丽丽的公司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明显。“我们主要生产户外休闲产品,全部外销。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海外市场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明显减少。我们必须要降低成本。从国外进口铝和铁原料,比国内的价格要低很多。”

  赫丽丽对德国的铝工业也很感兴趣。她介绍说,参加贸促团的企业是分两路在欧洲四国展开考察的。轻工、纺织、机电类的企业主要去的是德国和瑞士,矿产、航空类的企业主要去了英国和西班牙。

  记者了解到,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也是满载而归。他们与德国西马克梅尔公司签订了价值5700万欧元的采购合同,引进了4条铝加工生产线。

  德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欢迎程度超出梁和赫的预想。他们还应邀考察了德国的一些高科技和环保项目。“有一种空调环保技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正在研究是否可以把它引进到国内。”梁金胜说。赫丽丽则看了斯图加特的一家灯具厂。

  “德国企业得到被拯救的机会。”德国《世界报》说。

  2月25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与德国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了中德贸易投资论坛,36家中国企业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易孚迪感应设备等德国企业签订了采购合同或合作协议。

  贸促团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赴德开展经贸洽谈的中国企业达上百家,分布在机械制造、电子、汽车、移动通信、远洋运输、核电设备等领域。德国是中国目前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还是中国从欧洲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 

  “德国是第一站,也是签订协议或达成意向最多的一站。”梁金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四国之行,我们一共签了价值大约130亿美元的合同或意向,其中与德国方面签的就有110亿左右。”

  在英国“抱团取暖”

  2月26日,贸促团在瑞士苏黎世与ABB、豪瑞等公司签署了3亿多美元的采购和合作意向,主要用于进口技术软件、先进电气设备和金属原料;此后,又在马德里与西班牙企业签署了20多项工农业产品采购合同和意向采购协议,涉及总额达3.2亿美元。

  27日,贸促团抵达最后一站英国伦敦。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伦敦不少高档酒店变得门可罗雀,但泰晤士河南岸的“河畔广场”却被挤得水泄不通。二楼大厅里,450家英国企业和140多家中国企业代表一边端着自助午餐盘,一边在人群中寻觅可能的商机。

  “这真像个大相亲会”,亚当·威尔斯既兴奋,又有些无所适从,在大厅一角不停翻看与会者名单。他是一家英国金属期货业务公司的主管。仔细盘算后,他先根据名单确定要找的“对象”,然后有目的地展开搜索。“在这种规模和形式下,要真正谈成合同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建立联络,为将来开拓中国市场铺路。”

  大多在场的英国企业家都和威尔斯思路一致,他们不停地满会场兜转,眼睛直盯中国商人胸前写有公司名称的卡片,试图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商谈会现场的火热也符合中英两国政府的预期:温家宝总理四周前对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所承诺的“尽快派团赴英采购”,以总值超过20亿美元的11项合同得到了兑现。

  据中国媒体报道,在欧洲各国中,英国是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衰退严重,所以英国渴望通过增加出口来刺激经济。中国在这个时候,向英国明确表示愿意积极开放市场,这对身陷困境的英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用了一个比喻:在这样的寒冬,我们应该“抱团取暖”;而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则用了一句平实的话:站直了,或者趴下,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据英国媒体透露,与陈德铭共进午餐时,曼德尔森递给他一个存储盘,里面有1000家想与中国做生意的英国企业名录,供陈德铭回北京后慢慢研究。

  本刊了解到,中英企业签署的经贸合同及意向协议,既包括海航集团约12亿美元购买劳斯莱斯A330飞机发动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2500万美元采购航空铝板等采购协议,也包括天津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公司与英国公司共建中英零能耗生态城、中汽南方投资集团购买路虎汽车的协议,以及中英合拍电影《杨贵妃》的服务贸易合作协议。

  落实合同的任务不在商务部

  中国贸促团震动欧洲,也令很多欧洲人心情复杂。《金融时报》等媒体认为中国赴欧采购带有“订单外交”的色彩,“中国试图以高调的海外商品采购作为解决政治敌对的外交战术”。

  更苛刻的指责来自那些名单外的国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利用全球衰退尽情收购”,一些法国媒体直接用了 “乘人之危”这个词。

  “全世界只有中国手里有大量现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副所长丁一凡说,这个时候中国用这笔钱买谁的东西,就等于救了谁。因此西方舆论才会认为,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

  对此,陈德铭每到一处都强调,欧洲之旅是为了表明中国政府是说到做到的。“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将更进一步开放市场,与世界各国共渡艰难时世。”

  陈德铭认为中国不是“功夫熊猫”,并非“经济救世主”。

  他接受英国BBC专访时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今年将保持稳步增长,但“让世界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还要依赖美国和欧盟国家”。

  伴随着贸促团的欧洲采购步伐,国内网络论坛上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盲目去采购,去并购,去投资,这如何不让人生出诸多担忧呢?更何况是代表国家经营国有资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其风险该由谁来埋单?”“虽然我们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列,可用资金相对较多,但是,真的多到无处可花,不虑枯竭的程度了吗?”……

  沈丹阳称这种观点是对贸促团的“误读”。他强调采购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采购,政府只是扮演推动、组织的角色,去牵线搭桥,不会浪费纳税人的钱。

  “去哪里、不去哪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由市场和双方企业决定的。更应该注意到,我们和所去的这些国家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我们的外汇也需要支出,合理投资、采购,有利于保持贸易平衡。”沈丹阳说。

  针对国外舆论担心的合同协议或合作意向落实不了的问题,沈丹阳说,中国企业是讲究诚信的,落实合同的任务不在商务部而在各个企业。

  实际上,此次贸促团只是一个开始。

  3月7日,中国商务部牵头组织的投资合作工作组启程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四国。工作组由中国煤炭、中国海运、中国水产、苏州创投、南京高新等20多家企业组成,也包括商务部、工信部、贸促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代表。

  “主要围绕机械、电子这两个产业进行并购,还可能并购国外一些名牌、名品和销售网络。” 陈德铭透露。商务部称担心国外公司抬高谈判价格或附加更多经济条件,所以暂不便透露企业详细信息。

  近几年,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模式。但抄底易、整合难,由于缺乏长远考虑,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都遭遇了“冲动的惩罚”。

  沈丹阳表示,类似团组将不断被派出,目的国的范围也会扩大,最终形成一种机制,各种商会和协会将会从中发挥更大作用。“2月底的贸促团是个实验,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教训。”他说,“比如双方企业还需更深入了解彼此市场和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成更多的潜在合作因素。”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跨国采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