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钱!分钱!
预算是一份政策声明,去除了任何面具。国库的资金随着预算的账目流入国家的躯体,而资金的流向表达着这个国家对未来最为真实的打算。
在这个有着13亿庞大人口的国度,纳税人将他们的信任随着每年数万亿的税收一起交付政府,希冀自己的勤奋努力与政府的良好治理能使一个大国崛起,同时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预算草案因此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如此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之中,每个城市、每个部门、每个群体、每个个人,都在关注它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
它如何出台?历时十月的编制与审议的关键环节在哪里?
“两会”的审议现场,中国人民的三千代表如何审议?
预算报告枯燥的数字背后发生过怎样活生生的博弈?保与压之间又透露着怎样的奥妙?
本期报道将带你走进两会现场,与那些代表你的人们一起打开新一年的这本“国账”。
你会发现:
新一年的预算报告依然保持着向前的姿势。尽管预算案本身依然不见 “庐山真面目”,但说明这个预算案的预算报告却更为细致,也更容易读懂;而向人大提交预算报告的中央部门新增了44个,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公开了账本接受监督。
新增加的预算支出大幅向民生倾斜。比如,在人大代表们的“询问”下,全国财政支出预算里安排的安居保障性住房比去年增加446亿,增幅达到299.6%。
但是比新增支出的数额更为隐秘的,是预算支出的结构。衡量公共财政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块民生方向的支出占总支出 的比重。尽管国家今年打算在三大块上花的钱比去年实际花的钱增加了20%以上,但这三块加起来占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总额的比重,仅比去年提高了0.9个 百分点。
即使在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后,这三大支出今年也只占到GDP的7.1%(按今年GDP增长8%计算)——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普遍是15%到30%之间。
所以,以公共财政的标准来衡量,纵向比,我们进步巨大,横向比,我们差距巨大。取万民之财,办万民之事,从政府到人大政协,都任重而道远。
如广东人大代表李永忠所言,如果预算是一张大饼,不管它的大小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应该关注这张饼的结构,关注法定的公共财政支出在这张长久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的饼中所占的比例。
是为预算里的财与政。
忙!所有地方的发改委主任和财政厅局长,都很忙。这是南方周末记者追访数省代表团的最大感受。
尽管受访官员都否认“跑部”,不过在会议中,当他们谈及资金需求时,眼光往往会转向旁听的财政部或发改委官员——官员们往往在纸上奋笔疾书,一语不发。
在全球哀鸿遍野的经济之中,可以想见中国的压力。尽管地方经济增速目标均高于8,但相较往年,31个省份,有29个下调了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仅有北京、甘肃两地今年目标与去年GDP增幅持平。
一边是财政收入骤降——比如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保持30年年均15.7%增长后,今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目标为6%。
一边却是财政支出猛增,中国甚至不得不因此首次发行地方债券,财政赤字出乎意料地膨胀到9500亿。
一减一增之间,关乎各地各部门“钱袋子”的预算案,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大大小小的管家们,无一例外地在两会期间忙着找钱与分钱。
“保八”:钱,钱,钱!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正在发愁,他身后的红色背景墙,左边是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右边是拥挤的城市和田野。
去年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今年提出的增长目标是“保九”。计划三年内投入政府性资金8000亿元,带动社会和民间资金3万亿元——这样的规模堪比中央举全国之力的“4万亿计划”。
不过,仅142个地震受灾县,规划重建资金总需求即达1.7万亿元,而来自国家层面的资金约250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约2203亿,在川中央单位和企业300亿),加上省级财政自筹资金、各对口援建省份资金、港澳援建资金和社会捐款等等,总计约为3000多亿元,资金缺口达到1.3万亿。
发愁的不止四川。和往年一样,中西部省份纷纷主动争取中央支持。
在“两会”位于梅地亚酒店的新闻中心里,一份山西省发改委编写的《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需争取国家支持的有关建议》供记者们取阅。除了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农村公路、机场建设两项投资——是另一个重点。
地方市长的渴求则更为具体。保山市长李正阳拿出两条路,一条是63公里长的保山-腾冲高速公路,“征地都差不多了,就差钱了”;另一条是穿越缅甸与印度接上的腾密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大约需30亿元。
除了新增的投资,配套资金也是地方希望中央能帮助解决的难题,这样的声音在每一个会场都能听见。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地方政府须为“4万亿计划”提供配套资金约6000亿,但其自身仅能提供3000亿元。
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光是省内几条铁路的建设,当地政府就需要配套200个亿。“项目建设没有资本金不行,有了资本金以后,才能够向银行贷款。”
缺钱的声音并不仅仅来自中西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就对四万亿的额度分配感到“不公”。3月5日,她在广东团第二组的讨论会上说,中央新增投资的时候本来是应对金融危机,东部沿海省份受冲击最大,应该考虑不分地区来分配1000亿投资和今年新增的1300亿,而实质上还是往中西部倾斜。在前两轮2340亿新增投资中,广东总共只获得35亿,约占15%。
连一贯发达的上海,也罕见地“喊穷”。此前的上海两会上,市长韩正连算了两笔账:轨道交通1-13号线,政府要出833亿,但还差200亿;未来轨道交通建设,还需投入2100亿,其中60%靠银行贷款。他连说了两个“不知道”:
“钱哪里来,我还不知道。”
“我不知道借的贷款拿什么钱还。
”2000亿地方债:要,要,要!
“要,要,要!”
当被问及是否打算用地方债券拉动内需时,四川省长蒋巨峰如此回答。
事实上,一片渴望之中,首次推出的2000亿地方债很快成为焦点。
这些地方债券,正是为解决地方配套的资金缺口问题,筹得资金“被限定用于中央财政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项目以及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因此,每个省市所获新增投资比例,是决定能获得多少债券额度的关键因素。实际上,2000亿地方债券基本已分割完毕。
南方周末记者从各代表团得到的基本情况是:东部与中西部大概各占一半。其中广东110多亿,云南84亿,湖北81亿,辽宁66亿,贵州64亿,陕西60亿,北京56亿,山西53亿,新疆55亿,宁夏约30亿,重庆50多亿。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浙江,据说只分得几十亿。安徽省则称,该省争得份额位列全国第九位。
云南对这样的成绩“比较理想”。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说,“我们报的200多亿,但是能够有这个额度不错了。”
四川代表团透露,该省很可能是获得最多债券额度的省份。
广东对此可不太满意。3月5日的小组会上,广东发改委主任李妙娟阐明债券与财政拨款的差异,提出债券应该向金融危机冲击更大、还贷能力更强的地方倾斜。相比起无偿的中央财政投入来说,“有偿的可考虑给广东多一点”。
对此,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中西部既有偿还的压力,又不能一直靠着无偿拨款,怎么办?在确定了2000亿地方债的份额之后,杨庆育因此提出了更为细节的进一步建议:中央在债券上应实行区域性的差异政策,也就说,对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期限、降低利率。
保与压的奥妙
除了赤字的突然膨胀,“有保有压”是今年预算的另一个主旋律。
两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详解“四万亿”构成,这与去年底的安排,发生了巨大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节省减排和生态工程的投资共减少4400亿,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的投资、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则增加了4400亿。
尽管如此,投资依然是各地的重点。受四万亿刺激,去年全国各地纷纷扩大投资额,刺激计划膨胀到超过20万亿。今年,增幅虽有所下调,但多数省份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乐山市,今年的目标是增加40%。
行政成本则成为被压的首要对象。财政部专门发文要求,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预算“四个零增长”。
不过,在“保经济、民生,压成本”的大框架下,细心的人大代表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奥妙之处: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培山发现,在中央财政支出中,水利从 2008年的52.82亿降到29.37亿,“少了一半”。
此外,大学生支教经费也降了近半,他认为这不利于鼓励大学生进农村和基层。
而对数据非常敏感的广东代表李永忠发现,尽管全国财政支出安排中的三大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与上一年的实际支出相比增长都超过20%,但这三大块加起来占今年全部预算的比例,只比上一年实际支出所占的比例增长了0.08%。
“虽然增量分配20%的增长令人鼓舞,但整个比例并没有动多少。”李永忠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特意画了一张大饼,无论饼的外延如何扩大,他最关心的“三大块”,在整个饼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2008年跟2007年对照,这一比例增长了大约2.1个百分点,去年两会上李永忠因此对预算草案投了赞成票。
但是,实际执行中这个比例却发生了变化。“三大块”2008年的预算占支出比例是30.05%,而实际执行数占29.69%,反而比预算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他会因此投反对或者弃权票吗?李永忠笑而不答。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推进这个比例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