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印度:他们的身份叫“难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09:35  国际先驱导报

  “嘿!看你能不能到拉萨!”在异国生活多年的藏人,仍然保持着家乡的传统口头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廉海东发自新德里 印度达兰萨拉,一所藏民的房子前。

  一名藏人将自己的孩子高高举过头顶,大叫:“嘿!看你能不能到拉萨!”这名藏人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解释说,“到拉萨”是很多藏人的口头禅,如果说哪一个小孩“能够到拉萨”,那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将有大福气。

  拉萨,“流亡藏人”心中的圣城。即使在异国生活多年,他们仍然保持着家乡的传统口头禅。本报记者在达兰萨拉接触到的多数“流亡藏人”,都难掩自己的思乡之情。

  “难民”身份

  “爸爸妈妈都在家里,我出国这么多年都不能回国去看看他们,只能偶尔打一打电话,真想回去看看家人。”说这话的藏族青年毕业于兰州西北民族学院,1999年来到达兰萨拉。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有少数老资格的“流亡藏人”看不起新来的藏人,觉得他们粗鲁、缺乏教养,受汉人影响太深。

  另一名藏人则告诉记者,他从国内四川藏区来到达兰萨拉已经10多年了,但始终没有结婚成家,因为“我的心还是在家乡”。

  到目前为止,在印度的“流亡藏人”近11万。据《国际先驱导报》了解,他们生活得并不如意。1959年跟着达赖到印度的很多西藏人,都因为不适应印度的气候等原因很快死去,幸存下来的人也被印度政府征发到偏远的山区修路。当时普遍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夺取了很多在修路藏人的生命。而这些藏人在印度出生的子女,现在依然属于“难民”,这样的身份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中需要面对许多的困难。

  一名在这里出生的年轻藏人告诉记者,由于这里的就业机会很少,很多年轻人都离开这里,到其他国家寻找发展机会,而留在这里生活的藏人则会从传统藏族文化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每到傍晚,老老少少的藏人围坐在寺院,僧侣发出嗡嗡的颂经声,佛教寺院里十分安静,里面开有各种佛学学习班。

  发“西藏财”

  一走进达兰萨拉,人们就可以在崎岖不平的窄巷里看到身穿传统藏袍的老妇和发式新潮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而街边的小摊上,到处可见印有“藏独”旗帜或者“藏独”字样的T恤衫。

  因为在达兰萨拉能近距离接触藏族文化,这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当中有短期度假的印度家庭,有西方国家的佛教徒,也有寻找生活意义的人,甚至还有好莱坞明星。作为国际旅游热点地区的达兰萨拉,狭小街道两旁布满了网吧、酒吧、夜总会、餐馆。单单旅游,每年就为这个小镇的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印度老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每天光顾我商店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游客出手大方,因此我也算发了‘西藏财’。”

  低调的“难民中心”

  达兰萨拉有一座带有绿色铁窗的建筑,相对于周围五光十色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网吧和酒店,它显得格外低调。这里是“西藏流亡政府”设立的“难民接待中心”,专门接待那些刚刚从国内来到达兰萨拉的藏人。

  一名从国内来到达兰萨拉的藏人透露,他花了5000多元人民币,才托人带他走小路穿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再辗转来到这里。这名藏人说,他听说有的藏人在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时,由于脚趾被冻坏甚至需要把脚趾切掉。

  “流亡政府”和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对从国内来到达兰萨拉的藏人,会做一些安置:6岁以下、没有父母陪伴的小孩,将送到“流亡政府”的孤儿院中抚养;6岁到17岁的孩子,会送到“流亡政府”设立的儿童村,并按不同年龄分至儿童村学校中不同的年级读书;18岁以上的青年,也会送到“流亡政府”设立的“成人学校”里学习;老年人则有“流亡政府”的老人院接收。而所有的费用,都由“流亡政府”负担。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流亡 藏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