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江土地流转试验:政府跟着农民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13:11  中国新闻周刊

  浙江土地流转:政府跟着农民走

  与其他地方的土地流转试验相比,浙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农民实验,先有农民自发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再有政策的规范协调。政府跟在农民身后“摸着石头过河”

  本刊记者/杨龙(发自浙江诸暨、杭州)

  1995年冬天,不到30岁的拖拉机手俞德苗承包了村里的158亩集体土地,他是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会义桥村的村民。在浙江农村,想要挣钱,除了“开工厂”,就是“进工厂”,没谁指望种田能挣钱。更何况,开拖拉机的俞德苗很少在田里干活。老婆为这件事和他吵了一架。

  158亩承包地,忙得俞德苗“一年老了10岁”。插秧、收割都至少需要70个人来帮忙才能完成。堂弟想把撂荒的土地流转给他,条件是“一年100斤稻谷”。这块近一亩半的水田紧挨着他家的承包田,然而俞德苗怎么也不肯接受。在人力有限、产量不能大幅提高而支付人力需要工资的前提下,种得多就意味着赔得多,撂荒的土地,即使是白送他也不敢要的。

  失败的机插试验

  距离俞德苗家不到5里路的王家井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几乎每个月,办公室都会给他这样的种粮大户办培训班,教授种粮技巧。俞德苗在这里认识了山塘村、关湖村的种粮大户卢丹平、宣锡波、徐建安。四个人均有超过百亩的土地,却又都是种田新手,之前充其量种过家里不到一亩的责任田。培训会上,四人经常交流失败的经验。

  熟络之后四人达成协议,农忙的时候互通有无。四家都有收割机和耕田机,谁家忙不过来,大家就运机器去帮忙。合作社的雏形在这个培训班上形成了。当时谁也不会料到,十年之后,这个四人互助团体扩大到了500户之多,工商部门还会给他们颁发营业执照。

  1998年,镇农机站买来一台插秧机,准备试验推广。四个种粮大户一合计,打算做这个机插试验,如果机器育秧成功,可以节省近七成的人力。腾出的精力,足够去种周边撂荒的土地,扩大耕地规模的想法似乎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了。

  谁都没有见过机插,农机站的技术员也不太会用。就在其他几户还有点迟疑的时候,俞德苗已经一口气从镇里拉了1600斤稻种,这些稻种,足够种200亩土地。他和老婆商量了一晚上,得出的结论是“要做就做大”。

  按照技术员教的方法,试验在俞德苗的田里开始了。

  第二天,育秧盒里白色的嫩芽开始冒头,四个人在俞德苗家里喝了两瓶绍酒,很尽兴。

  第四天,嫩芽长了一厘米高,并开始变绿。四个人蹲在田边,话题集中在土地流转上:开春了,周围还有多少土地可以流转过来?机器合伙买,还是每家一台?

  第六天,希望破灭。嫩芽由白转绿,又由绿转黄。1600斤的稻种,全泡汤了。

  大家聚在一起分析原因,得出的结论是施肥过多,因为育苗倒出来的土,被邻居拿去铺在丝瓜地里,长出两米高的丝瓜不出一周全死光了。

  此次试验,使四人对机插心有余悸,宁愿花大价钱人工种植,也不敢再碰。流转土地的事情,也随之泡汤。

  四人的合作也仅限于交流经验、互相帮忙,不再敢作扩大尝试。

  俞德苗终于干成了两件大事

  6年之后,试验再次进行。

  2004年,合作的成员扩大到7户,成员全是镇里的种粮大户。大家的合作仍然是交流生产经验,偶尔集中起来帮某个需要赶季节的成员做点活。生产效率的低下,让大家自顾不暇。

  市农机总站找到他们,再次推广机插。这回市里面新来了一台机器,如果机插试验成功,这台价值1.8万元的机器可以用1万元买回家,其余8000千元由农机站出资补贴。

  此时只有徐建安家的田没有下种了,有了先前的教训,徐家只敢拿出30亩田,用250斤种子来做试验。

  一个月过去,秧苗长势顺利,急性子的俞德苗当即掏出1万元买回了那台机器。

  这次试验确实是出乎意料地成功了,大家隔三差五到徐家的田里看机插苗的长势。收割的时候,做试验的30亩田,每亩多收了近100斤稻谷。

  机插试验成功的第二年,俞德苗办成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是自他承包村集体土地后,琢磨了近10年不敢动手的事情。

  第一件大事是,这个互助的团体有了正式名分,他们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原来的7户老成员,镇农办牵线搭桥,另有3个种粮大户也加入了进来。10户种粮大户一起成立了德苗农机合作社。

  2005年的1月1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法规鼓励农民合作社扩大规模,承认了农民合作社的企业法人资格,并允许从事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服务、经营。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专门法规。

  2005年8月,德苗农村专业合作社拿到了浙江省工商局颁发的《农机合作社营业执照》,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可以种自己的田,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外经营,通过帮别人种田获取利润。

  对于合作社来说,更好的消息是:农民购买农机设备,政府负责补贴一半,合作社里每人都花9000元买了价值18000的插秧机。这一年,合作社的机插面积达到了2000亩。

  10台拖拉机,载着耕地机、插秧机排开在地头。俞德苗说,“头一次找到了当农民老板的感觉!”

  另一件事情,是俞德苗把会义桥村近百亩的土地流转到自己手中。

  流入俞德苗手中的土地,都是村里人不愿或者没时间种的,协议价格是每亩田每年100斤稻谷。

  有了机器插秧,以前需要请70个人来做的事情,现在10个人就能完成。合作社为了便于农田管理,统一了粮食品种,效率因此又提高了一成。“德苗社”的成员都迫不及待地想扩大种植规模,而镇里的土地,在2005年里几乎被种粮大户们全部盘活。德苗合作社在俞德苗的承包地边花15万元修了一个近两亩地的厂房,存放农机设备。

  这一年,浙江的土地流转也达到了高峰,全省耕地面积的近三成进入流转。10 月,浙江省农业厅在温岭市箬横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土地规模流转的试验。

  政府和农民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2005年到2008年,是“德苗社”发展最旺盛的三年。德苗合作社购买了两台大型粮食烘干机,社里固定资产超过了50万。

  当初的10户社员,成为合作社的十大股东,俞德苗的农业设备出资作价80万,其余九大股东每人作价30万。普通农民是没有资格成为股东的,只能成为社员,社员们可以将土地交给股东种植,收取固定的回报,也可以由股东提供农业机械服务,交纳服务费。

  俞德苗新修的楼房像别墅。客厅里,挂上全国种粮大户、绍兴市劳动模范的奖状。

  但合作社开始面临扩大化的瓶颈。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农民土地,合作社基本上都盘活了。在家种地的农民,却不大愿意把地交给合作社种,按照规矩,合作社为每亩田每年支付100斤稻谷,利润太低。

  股东们每次聚在一起干活吃饭,都会无比憧憬地说:“地是越多越好啊!”

  但“德苗社”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倾向。机器放的时候比用的时候多。

  “几乎每个合作社都面临土地流转的瓶颈。”浙江省工商局企业管理处阙利明科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浙江的农民合作社2006年到2008年三年间也如雨后春笋般疯长,据浙江省工商厅的统计数据,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浙江已涌现出10900家农民合作社。截至2008年底,浙江的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的28.9%,三成农民参与了土地流转。

  “农民依靠土地流转致富的需求十分旺盛,然而传统的转包、出租流转方式,农民真正获得的收益很低”,阙利明说,“咱们浙江农民的创造性已经发挥到很高水平了,没有办法突破的瓶颈,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想办法协调。”

  2009年1月,诸暨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意见规定,今后三年每年投入500万元财政资金,对流转双方进行资金补助。

  浙江各地也陆续出台优惠政策。嘉兴市对本市新增连片土地流转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由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亩200元补助。义乌市财政不但从2009年起,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还成立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实现流转双方供求信息的对接。

  最直接的解决方案,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浙江省农业厅给了出来。

  解决的办法是:允许农民建立土地流转的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资本入股合作社,把地交给合作社种,就可以享受合作社的盈利分红。这个政策也意味着,入股的农民收益,不再是每亩100斤稻谷的收入,而可能按照合作社的盈利增加许多。

  3月15日,《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开始推行。

  办法颁布之后,俞德苗领到了一个新的工商营业执照,与他一起领到工商营业执照的,还有浙江省其他11个合作社大户。

  执笔此项办法的浙江省工商局企业处办公室科长胡振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虽然经过了省里各部门的六七次论证,我们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个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初步设想,不敢贸然大规模推行。政府部门只能密切关注这12个合作社的动态,再根据反馈做调整。”

  俞德苗到镇里请求农办的人允许他写个广告,并把这些广告贴在各村最热闹的集市,广告上写着,在家种田的村民可以成为合作社股东,将土地的承包权作价入股,按比例享受合作社分红;来合作社干活,还可以挣每天50元的工资。

  “跟以前改机械插秧一样,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试验,先试试,不好用,再想其他的办法吧。”俞德苗说。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土地流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