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最想见又最怕见的,当然是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谓HR (Human Resource),这个冬天,感到寒冷的不只是四处求职的大学生们,HR的日子也不好过
本刊记者 薛芳 实习记者 任明远 发自北京
尴尬的过场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张萌,所在公司在北京大兴区,是一家著名的IT公司,尽管家离上班的地方比较远,张萌还是干得挺带劲儿的。张萌在这家公司工作了4年,老板是美籍华人,效益好的时候公司发年终奖,张萌税后还能有两万块钱。
去年9月份,华尔街得了“伤寒”,经济危机的风刮到中国后,他所在的公司好像也传染了“咳嗽”,人力资源部门不停地开会,研究裁员,讨论如何补偿被裁的员工。
开会,吃散伙饭,去招聘会,张萌的生活似乎成了一枚硬币。一边是被裁的同事对公司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茫然;一边是招聘会上熙熙攘攘的非常年轻的面孔把简历交到他手里时,对未来的无限渴望。
经济形势不好,公司在裁员,那为什么还要去招聘会呢?单位的领导是如此告诉张萌的,公司也是不得已,为了照顾政策,企业必须要去参加招聘会,至于每次从会场拿回来的那叠厚厚的简历里面,多少学生能真正得到机会,上岗工作,似乎没多少人在意。
与张萌同样尴尬的,是北京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林奇,工作了5年的他,站在求职学生面前觉得非常别扭心虚,因为他手中没有一个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名额,却要按照集团既定的流程走“过场”,在北京多所高校进行宣讲与招聘。
北京一家设计公司的校园招聘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他们今年的真实情况是要裁员20%到30%,但是由于新员工的月薪仅在1500到3000元,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月薪要达到3000元到5000元,所以老板愿意通过校园招聘“换血”,达到减少企业成本的目的。
索性取消招聘计划
更多的企业,连过场都懒得走了,直接削减或者取消校园招聘计划。
阿迪达斯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校园招聘人数由去年的十几个变成了6-8个,2008年他们也只在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做了校园宣讲。
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的则比比皆是:家乐福(中国) 取消全国校园招聘;立白集团取消全国校园招聘;比亚迪全面取消校园招聘计划;阿克苏诺贝尔中国研发中心取消校园招聘会;北京合众人寿取消校园招聘会;SAP(中国) 取消校园招聘计划;碧桂园有限公司不实行校园招聘计划……
数字显示:2009年,吉林大学共有毕业生15429人,其中博士生1407人、硕士生4579人、本科生9170人、高职生273人。截至去年12月初,全校应届毕业生签约率还不到40%。
金融危机对吉大就业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校园招聘单位总量减少约20%;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银行、证券公司等基本都没有用人计划;劳动密集型、成本控制型、出口贸易和代工类企业需求减少明显;汽车、机械、电子为主体的制造企业也都在削减用人计划。
从到吉大招聘的企业所在地域看,截止到去年12月末,珠三角地区企业校园招聘减少最多,较上年减少了36.2%;长三角地区单位数量较上年减少24%。所幸东北地区企业校园招聘数量还与往年持平,该校每年33.96%的毕业生在东三省就业,其中吉林省占了23.71%。
有消息称,就业的重灾区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去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引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外贸企业的倒闭潮。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截至2009年3月1日,广东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有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留不住人的困惑
春节结束,李飞的生活就变得异常忙碌,他是国内一家大型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电脑桌面的文档上,有一个他的出差记录,近一个月来,广州、厦门、兰州、西安……他在每一个城市呆的时间都不太长,3到5天,这次来北京,也是如此。
虽然时下经济不景气,但医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李飞按理来说应该是香饽饽,但他没享受到这份尊崇,因为领导要他到重点院校去招生。
李飞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招待所住宿,这个大学距离北大、人大和清华的距离都比较近,而他这次招聘也是想在这几所学校招聘到合适的学生。晚上6点,李飞约了两位同学面试,一位是人大经管学院的男研究生,一位是北大的本科女生。
第一位来的同学是人大的研究生,他的薪水要求是5000元,有过在众多大企业实习的经历,经管学院的这位同学先咨询李飞,“年轻人去了,在这家企业是否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李飞一一详细解答。他稍微不满意的是李飞的企业是在江苏省的一个二级城市。李飞告诉他,公司会照顾到一些引进的高级人才,派驻他们到一些一线城市,如南京、上海等。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沟通,李飞打算带这位同学去看看他们公司设在昌平的科技园区。结果,这位同学告诉李飞,他还有两个选择,他要慎重考虑一下。考虑清楚了,会第一时间告诉李飞。
研究生走后没多久,北大的本科生就来了,李飞简单地问了问她的实习经历。女孩告诉李飞,自己是兰州人,对工作地点的要求是跟着男朋友一起走,男朋友是在清华学机械制造的。
已经做了4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李飞,非常善于设身处地的为应聘者着想,他告诉女孩子,他后天就去清华招聘,让女孩子叫上他男朋友,同时带一份简历,他们会慎重考虑的。李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的企业也有一些大型设备,会考虑为一些特殊情况设置特殊岗位。
送走了女生,已经到了9点。还没吃晚餐的李飞说起了自己的苦恼,自己所在的医药企业效益不错,在招聘这块,领导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国家重点院校上。但重点院校的学生都有好几个选择,对就业地域上的一些要求,使得他的招聘工作进展得挺不顺利的。
去年如此,今年亦是如此,都说经济形势不好,大学生就业也不好,但李飞还是没有感觉到。
热门行业中的大企业招人尚且如此不易,小企业更是为难。中小企业的HR们也有苦衷。
王小苏是一家纺织行业网站的老板,她的企业除了技术人员是永稳定的,销售人员和编辑人员面孔常新,她的公司没有人力资源经理,所有的招聘工作,都由她来完成。
她的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的销售人员,待遇也就是一般销售的水平。她不看重学历,也不看重工作经验,要求能吃苦。但一年一年下来,她这里似乎成了一个培训基地,不能吃苦的早早就走了,能吃苦的做一段时间也就跳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王小苏就更苦恼了。
她说自己渴望人才,但是,人才啊,“如何能够把你们留住,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