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记上将张爱萍》编导李鹰:一定让观众记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03:04   新浪嘉宾访谈
对话《记上将张爱萍》编导李鹰:一定让观众记住
张爱萍之子张胜(中)与《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总编导李鹰(左)接受新浪网访谈

对话《记上将张爱萍》编导李鹰:一定让观众记住
央视《记上将张爱萍》专题片总编导李鹰

  李鹰博客:忆创建人民海军

  2009年4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军事部《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纪录片总编导李鹰(Blog)接受新浪网独家访谈,介绍纪录片《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拍摄计划以及他眼中的张爱萍将军。李鹰透露该纪录片将于2010年1月9号张爱萍将军诞辰100周年时候播出。以下为访谈实录:

  李鹰,《长征-不朽的魂》执行总编导,摄制组的灵魂人物,在专题纪录片界战功赫赫。多次担任大型纪录片总编导,其中包括《孙子兵法》、《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天地英雄—记大将陈赓》、《撼天记》、《驯核记》等大手笔制作。曾经参与了长征胜利五十周年《长征 – 生命的歌》大型纪录片的拍摄。

  主持人:李导您好,听了张胜先生的话之后您对拍摄《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这部纪录片有没有压力?您觉得张爱萍将军是什么样的人?

  李鹰:压力当然太大了,因为这本书(新浪编者注:《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在前面,我其实了解张老很多事情都是从张胜写的这本书里了解到的,日日夜夜生活在张爱萍将军身边的,任何其他人都没有这种条件。而且他过去又是在军队搞战役学的,所以他能从军事的角度,从当年国际政治大背景和当时整个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人物。

  张爱萍将军当年是张家沟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一个农民走过自己的一生,虽然还是个普通人,但他这个普通人的一生和国家大的变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如果脱离了这些东西来讲这个人的话,可能就很单薄了。就像刚才张胜说的,如果没把这些东西和一个人的命运结合起来的话,这个人物就看不出来波澜壮阔。就像刚才讲的,他走过三峡,看见那个水,他那种感受是内心激情的感受,19岁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毛头小子走出家门,可能他就是被四川人的这句老话激励着走出家门,他就是要走、要出去,才能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走过这一生,就像当年写的贯通他家门口的一条江,当年看着是波涛汹涌,在心目当中那就是他的感受,60多年后他第一次返回老家的时候再看已经风平浪静了。

  就像刚才讲到的一江山战斗,尽管只是一个很小的沿海不大的岛屿作战,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很简单,不就那么一个小岛吗?大家登陆登上去了,但是它和整个国际大背景是紧密结合的。所以不能简单的看当初一个很小的局部战斗,它和今天我们国际大背景下的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的较量和今天局部战争的特点非常接近。

  所以,我们看这个人物的话,怎么能把人物描写得吸引观众、让观众看下去,这个压力特别大,而且张胜前期已经把这个人物做得很丰满了,我们在他的基础上再怎么去做,超过是不可能了,但是从他这里面我们能容纳大量的素材,这种血与肉的关系,特别是这个人物。因为做电视纪录片篇幅有限,他这本书53万字,贯穿了这个人物的一生,但是电视片的话,一集也就是五六千、六七千字,超不过这个字数,所以怎么能把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我们这些年来看同类的纪录片不少,反映党内的高级领导人物、军队的高级将领的也不少,但是为什么说年轻人大家看不下去?我们在做这个片子之前也经常去问周边的年轻人,你们知道张爱萍是谁吗?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在我们心目当中他非常高大。你以前再不熟悉,“两弹一星”总该熟悉吧,“两弹一星”他是现场总指挥,这个纪录片播过多少?但为什么年轻人还记不住?这就有一个怎么表现这个人物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物不生动,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这个人物处在高位上,很多片子一讲高级领导,一出生就与众不同,这个孩子在学校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大家都有个概念化的东西,觉得一讲领导人就是这么个套路,只不过把名字换了一下。大家的过程从一开始建党时期,到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到后来建国,都这么个脉络。就像刚才张胜讲的,大家集体在干一件事儿,最高领袖是毛泽东,但是每一个人在集体干事儿的过程中是不是独当一面?是不是这一件事儿最能代表你自己所做事情的特点?这恐怕是和其他人物区别开来、是否能鲜明生动起来的地方。因为你要独当一面,就要承担完全的责任,不像一大帮人干一件事儿,打一个报告,领袖一批我就照着做,真正独当一面的时候,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决策,自己决策的时候需要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上边的因素、中间的因素、同事的因素、下边的因素。所以,这时候才能看出真正人物的个性和能力。

  要突出亮点让大家记住这个人

  我们想这部片子如果能把张老的个性拍出来,就像刚才张胜讲的。个性突出了,就容易被人记住。我们这部片子尽管不能把张老的一生涵盖下来,但是我需要有一些亮点,突出这些亮点,让大家熟悉这个人物,记住这个人物。如果你再想了解这个人物,你去看这本书吧。这个书我们拿来给剧组,很多人在看,一开始他不会买这本书,因为一看《从战争中走来》,觉得又是写某个将领的,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敌人,不是。你把这本书摆在这儿让他看的时候,他就能真正看进去,觉得这个书里有很多能吸引住他的情节,看完这本书,感觉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七情六欲,有喜悦,也有哀怨,也有愤怒的时候,也有无奈的时候,这样的话就能和自己对起来,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应起来,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某一层的领导,但是他做事的过程和我们普通人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这种东西就是全片能否成功的关键。

  张爱萍纪录片将于2010年1月播出

  主持人:李导,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计划,大概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纪录片?

  李鹰:这部纪录片的整个时间是上边定的,经过中央批准的,到张爱萍将军诞辰100周年时候播出这部片子,就是2010年1月9号,必须赶这个时间,过了这个时间的话对不上号了。

  主持人:由于张爱萍将军特殊的军人身份以及职业的特殊性,在收集资料上会不会面临困难?

  李鹰:过去他当兵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遗址这个可以公开。唯独是建国之后经历的这段,因为他是负责国防尖端技术研制的,这些东西过去都是属于绝密的东西,保密非常严格的。为什么说张胜这本书给我们的作用非常大?他前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原始档案的调查,能把同样相关的内容收集在一起,这样的话我们就省了一些查阅资料的过程。而且他的身份跟我们不太一样,原来在高层总参作战部门,所以他查阅东西有一定的便利条件。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他写书,变成文字,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实景,这个画面当中怎么去展示可能就更敏感一些。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了张胜先生介绍张爱萍将军经历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当年为什么离开海军,在文革中的一些经历,其实还是比较敏感的,咱们的纪录片中会不会涉及到这些东西?

  李鹰:都会涉及。像第二集就是海军的问题,组建一支海军。我们会涉及他在接受这个命令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他一开始刚到海军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叫土八路,就是陆战部队,陆战部队都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多少部队,过去我们接受的都是这种观念。在大陆战争进入到尾期的时候,组建海军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已经打到大陆的沿海地区了,没有海军的话,沿海地区作战就很难进行。所以当时组建海军是在一种战争状态下,建它就要用,不是说现在要干什么事儿,打个报告,领导批完了,组织一个筹备委员会,大家一步一步把东西找齐了再去干这件事儿,再做计划,不是这样。它是逼着你,会与不会马上都要干。就像刚才张胜讲的,为什么要两条腿走路?共产党的陆军军人勇敢不怕死,他有他的信仰和信念,但是他们不懂技术;而国民党海军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的,是学院派的,他们有技术。这两方面怎么能结合起来?这就是他的书当中的矛盾点和冲突。为什么要讲原海军的元素,就是我们在同一个目标下能把两种意识形态下培养出来的军人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国家的大信念下,在一个民族的大信念下,怎么共同为保卫这个国家作战?把这个东西都牵扯到其中有很多的亮点。

  主持人:我们也很期待这部纪录片。

  张胜:这个电视片可不是改编我这本书,别弄错了。我这本书用的所有资料全都是真实的,原话,还有历史的文件,都是真实的。但我这本书不是一本党史的书,也不是一本政治上的书,虽然很多读者看了以后喜欢索引这个讲的是谁、那个讲的是谁,这个事件是怎么回事儿。我这本书不是讲历史的书,是讲人的命运和人生信仰,他走过的人生历程,是讲这样一本书。所以每个人不一样的,我自己的想法是写这样一本书,不是反映党史和历史事件。

  主持人:张胜先生您对央视拍《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有什么建议?

  张胜:别根据我这个书改编,这个是非常难的。

  李鹰:50多万字我怎么改编?

  张胜:我跟他讲说自己干。我这个写法上是这样的,其实也是一种电视剧的写法,就是一个一个场景的叠加,有两条线:一个是过去我父亲的回忆,是黑白片;另外一个是我的经历,我到现地去考察以及和人物的对话,这是彩色的,两个东西的叠加。中间的勾画很少,我的写法是跳跃很大,让读者自己去串起来,而且尽可能减少描写。我在写以前也看了很多传记,如果完全是历史很枯燥,因为任何人的回忆都是粗线条的,不可能很细,它距离文学所要求的细节描写都会差得很远。所以很多传记作者就加上了很多人为的东西来形容,这样就失真了,因为你并没有看见。所以我采取的是两层叠加的东西,历史人物介绍一定是他的原话;我自己看到的、我到现地去看到的,那是我真实的一种反映,这样两个叠加在一起来补充介绍历史背景,这个事情的因由来源是这样的。我自己搞了这样一种体例,我觉得只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使这本书既真实,同时也有一定的可读性。

  这和电视的拍法不一样,电视怎么弄我没想法,这是他的专长。我的书里没有用照片,没用照片是两个原因:我的书里面没有父亲和任何一个领导人的照片,因为我觉得张爱萍就是张爱萍,不需要别人去包装。他就是他自己,不需要人们包装;第二,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文艺作品,一本书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让读者能够去想象,发挥他的想象,我只是把你的感情煽动起来,你自己去想,你会想得很美,想得非常好。比如这本书里讲我父亲年轻的时候什么样,个子高高的、瘦瘦的,带有点书卷气,眼睛里总是有点忧郁,这是我想象出来的。我也让读者们一定有个想象的空间,不要定格,一定格就完了。

  李鹰:电视剧也是一样,要不然就觉得很枯燥。

  CCTV专题片《梦怀青萍—记上将张爱萍》开始制作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张爱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